隋唐年间,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出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高潮。日本一次又一次地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学问僧来中国学习。隋王朝(589—618年)三十年间,日本先后派出三次遣隋使;唐代从630年到894年的二百多年中,日本又先后派出十九次遣唐使,使团人数少则一、二百人,多则五、六百人。唐王朝也多次派遣使节回访。中日两国十分友好。
当时,中日两国常常以佛教为桥梁,来沟通两国之间的文化。据统计,随遣唐使来华并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日本留学生有二十六人,而留学僧却多达九十二人;在长安的外国僧人中,也以日本僧侣为数最多。
佛教自一世纪从印度传入中国,经过几百年的时间,唐代时达到高度发展时期。公元六世纪,佛教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到了八世纪也很盛行。当时,中日两国统治阶级都把佛教作为国家宗教,许多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如建筑、绘画、雕塑、书法等等,往往联系着佛教的传播有了新的创造。因此,隋唐年间,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以宗教为桥梁,也就成为很自然的历史现象了。
七、八世纪时,日本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佛教,持统天皇(687—696年在位)年间,日本各地寺庙多达五百四十五所以上。741年(天平十三年),日本仿照中国做法,下诏各地置僧尼两寺。742年,圣武天皇(724—749年在位)在首都奈良东大寺铸造高五丈、重五百吨的金铜佛像,投入的劳动力多达二百多万人次,历时近十年。752年(天平胜宝四年),即鉴真赴日前一年,东大寺举行了大佛开光(注文:开光,佛教的宗教仪式之一。佛像塑成后,择日致礼供奉,名“开光”,也称“开眼”。)法会,这是国家重视佛教的象征。
当时日本的佛寺有免课免役的特权,而出家又很方便,一般通过“私度”、“自度”即可参加僧尼队伍。为了逃避课役,人们纷纷出家,使得朝廷的赋税收入明显减少,在经济上陷于十分窘迫的境地。同时,在僧尼队伍中,出现了腐败堕落行为。日本政府曾三令五申,禁止私自传教,规定僧尼不得私度,限制授予度牒的人数,并制订了种种严格的规定,可是仍然不能改变局面。于是,日本政府认为,必须把取得僧籍的权力直接控制在政府手中,制定完善的授戒制度,以此来限制、取缔和淘汰僧尼,挽回佛教界的颓废状态,使佛教更好地为他们的政治服务。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日本元兴寺有一位名叫隆尊的僧人,向政府献策,提出亟需派员去中国聘请传戒师。这个建议被采纳了,当时挑选了两个人,即兴福寺的荣睿和大安寺的普照,都是年轻的僧徒。他们来唐的任务是修习佛学,聘请传戒高僧。
733年(唐开元二十一年,日天平五年)四月(注文:本书纪年用阳历;月、日用阴历。),荣睿、普照随第九次遣唐使多治比广成来中国,同行者还有玄朗、玄法两个僧徒。四月初三,遣唐使的四条船从难波出发,经过四个多月的漂流,终于在八月中抵达苏州。第二年,多治比广成等到达东都洛阳。这一年唐玄宗(712—756年在位)正在洛阳。荣睿、普照被安置在洛阳的大福先寺,跟随定宾律师修习佛法,普照还从定宾律师处受具足戒,获得了正式僧徒的资格。在大福先寺,他们物色到一位名叫道璇[xuan旋)的中年僧徒,深明律法,受到一部分僧人的尊敬。道璇接受了邀请,与婆罗门(印度)僧菩提,同时随副使中臣名代等一起东渡,于736年(日天平八年)五月到达日本。上述人员抵日后,对日本的文化、宗教曾发生过一定影响,但由于道璇在学问资格方面还不够理想,加上僧员不足,仍不能完成正规的授戒仪式(注文:按佛教戒律,授具足戒,必须三师七证,即需要三位师僧授戒:七位僧人临场作证。)。因此,荣睿、普照认为自己尚没有完成来唐的使命。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玄宗返回长安。荣睿、普照也从洛阳来到长安,荣睿被安排到大安国寺,普照被安排到崇福寺。他们在修习佛学的过程中,结识了不少中国僧徒,其中有一位名叫道航,是鉴真的徒弟。荣睿、普照从道航那里知道鉴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并了解到鉴真有度人、授戒数万人的丰富经验,认为鉴真是他们所要物色的赴日传授戒律的最理想的人选。
742年(天宝元年),荣睿、普照在中国整整度过了十年岁月,他们准备回国了。为了赴日的方便,他们通过道航的关系,取得了当朝宰相李林甫给他在扬州的侄子广陵郡(即扬州)司仓参军(注文:司仓参军,简称仓曹,专管漕运的官员。)李凑的一封介绍信,要李凑给予备办船只的便利。荣睿、普照还想通过道航的关系,请鉴真推荐几位德学兼备的传戒师。道航愿意东渡,长安的僧人澄观,洛阳的僧人德清,高丽的僧人如海等,也都答应随同赴日。上述一行人于当年十月抵达扬州,来到大明寺拜谒鉴真,向鉴真陈述了来意,诚恳地请求鉴真东渡传戒,并推荐适当的传戒师。
鉴真看到他们一片诚意,平时又传闻日本的情况,深感日本是一个“有缘之国”,当时就问徒弟们说:
“有愿意接受邀请到日本国传法的吗?”
可是在场的僧徒一个也不吭声,有一个名叫祥彦的僧徒代表大家出来讲话:
“日本国离中国太远了,性命难存,中间隔着茫茫沧海,百人中无一人得渡。”
这表明祥彦对东渡日本,有很大的顾虑和犹豫。鉴真又开口问:
“另外有谁愿意去的?”
仍旧无人回答。于是,鉴真第三次开口道:
“为了佛法,何惜身命!你们既然不去,那么,我去吧!”
见到师父如此坚决的态度,祥彦等十七位僧徒纷纷表示决心,愿随师父东渡传戒。
这样,鉴真就以五十五岁的高龄,开始了他那照耀史册的东渡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