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义蕴
2008年04月15日 10:56  【

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此特为寿命长久之句。提出证明。未来者说固难知。已往者举征可信也。

往生发愿分第七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前文曰皆是阿鞞跋致。乃全称肯定之辞。此曰多有一生补处。乃不尽然之谓。然则一生不得补处。是有二生多生欤。曰既经变易生死。可曰有二生多生。但除此以外。尚有二说。大本四十八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度脱一切众生故。遍游佛国。修菩萨行者。虽生他国。终不受三途苦。永不退失善根。又云。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夙愿为众生故。以大宏誓愿。入生死界。度脱有情。随意而作佛事。即不一生补处矣。此一说也。至上根利器。见佛闻法。直证菩提。犹宗门顿悟。不历祇劫。即至一生补处矣。他根尚须渐修。几经变易。此又一说也。

修持正行分第八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大本观经。俱云临终十念。即得往生。此处何以又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乎。盖佛力固不可思议。而众生业力。亦是不可思议。是以同为念佛之人。有生有不生。非佛不普加垂引。其不生者。乃为业力所障。如人行日下。手掩其目。不睹光明。实自遮蔽。非日不照。故修净者。必须持戒修福。非戒福可得往生。藉戒福以消障也。或谓如是说者。便与带业往生之义有乖。曰是不然。带业往生者。乃识田含藏之旧种子。不加增上缘。无由而起现行。念佛之新种子。净缘常薰。念念增长。先起现行。故得往生。旧种仍未断灭。故曰带业。若误解此旨。往生有碍矣。本经揭出此义。特促后学猛醒。读者不可不三致意焉。

执持名号。

修净本有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四法。而三经亦各有其专主。大本主广修功德。观经主以心作观。小本主执持名号。各有妙用。各有难易。其间虽有相通之处。究各有其本质。不必一定兼修。多招费力。本经不云其他。只言持名。显标此是单行一门。故古德多有主张单持圣号一法。近代灵岩印光大师。亦主此说。所谓径中又径。而其要诀。全在心念、口诵、耳听。三处相应。自入三昧。清妙空大师十二字念诀。口念、耳听。心念、心听。神念、神听。若至神念神听。岂非寂之至照之至。即心念心听。已是六根都摄。能口念耳听。了了分明。不散不昏。便是不乱境界。得手功夫。夫复何疑。正是归来坐对梅花嗅。春到枝头已十分。

若一日至一心不乱。

七日为时少也。不乱定也。此克期顿证得定之法。为持名功行之极则。古人谓有理与事一心不乱之别。今亦可就功与行两端而分之。先以功一心不乱言之。按梵语之训定有三。一曰三摩地。此云等持。谓心住一境。平等维持。但于境转故通定散两位。二曰三摩钵底。此云等至。身心安和谓之等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是定非散。三曰三摩啰哆。此云等引。谓等至之心。能引功德。亦是定非散。又修止有种种行相。按杂集论谓最初摄所缘。系于内心。故曰内住。其次相续内缘心动渐细。等似于住。故曰等住。其三若念外驰。即复敛念。令其安住。故曰安住。其四经上三度。能令心不外散。常依所念而住。故曰近住。其五由于所缘色等散心起过患想。而调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调顺。其六由于所起恶觉散心深见过患。而摄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寂静。其七所有散心率尔起时。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曰最极寂静。其八于此精勤加行。无间无缺。相续安住胜三摩地。故曰专注一境。其九如是善修习故。不由加行。远离功用。定心相续。离散乱转。故曰平等摄持。此九种行。初之四行。为一阶段。从第五起工夫渐深。至第七又为一阶段。此后发起身心轻安。至第九而等持成矣。观此则修止至第九行相。方入等持。或谓持名至一心不乱。即同等持。而等持既通定散两位。实非深定。已操往生左券。较诸通途法门。难易判然。果能心念口诵耳听。不必如止观次第而进。一入手便直超等持矣。纵不至此境界。只信愿具足。亦得往生。不过仍希众生取法乎上而已。

作者: 菩萨戒 优婆塞 德明 李炳南 述   编辑: yunw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