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义蕴
2008年04月15日 10:56  【

此世界之香。虽有檀樟之木。桂梅之林。荷菊之花。兰芷之草。不过几处山泽所生。几家亭园所植。扬芬不出畦町。随风仅闻数里。为量无多。转眼成幻。他如荀令之衣。莫非烟火。郇厨之馔。纯是腥躁。若果究其实际。园囿田圃。遍撒尿粪骨灰。城乡闾阎。弥漫马桶粪窖。直是无量污秽。满布大地。一团臭气。上熏诸天而已。极乐则七重宝树。间以无数栴檀。八德金池。满矗四色函萏。原非栽种。不须灌浇。永劫繁荣。通国锦绣。况且饮食化成。人不便溺。曾无纤尘。安有浊气。本质清净。更加庄严。而池花行树。各吐异香。彼土如一颗明珠。众香似无边大海。将全土笼罩香中。犹一珠涵浸海内。无量众生。优游香海。呼吸沾濡。通体皆馥。沁脾爽神。畅襟悦意。两土合观。当生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浊香尘。换取极乐之洁香尘也。问曰。栏楯、罗网、行树、珍宝。数必有七。亦有义乎。曰。表显西方为菩提道场。以三七道品。分七科故。表显国土清净。以戒净、心净、见净、度疑净、分别道净、行断知见净、涅槃净等。为七净华故。表显佛德庄严。以身具三二相、敷利一切众生、见及戒命俱正成就其身、智具四无碍、神通不可思议、断惑业苦三障、住大涅槃。为如来七种无上故。表显普摄群机。以人皆上善。则是七贤七圣同居斯土故。数必备七。犹之伊字三点。亦说法之义也。

天人供养分第四

常作天乐。

此世界之声音。类甚复杂。呵斥声、诟骂声、绮语声、斗争声、打杀声、决水放火声、山崩地裂声、枪声、炮声、哀鸣哭泣声、怨恨呻吟声。种种恶声。难以备举。虽有音乐。多不过百余种。亦是在万苦之中。求其一时之乐。尚须时缘允许。遣人而奏。更不能家家弦歌。人人悦耳。极乐无有众苦。则娑婆之恶声。自然不有。而百千种乐。发自天空。不遣人奏。并无歇时。考大本略云。四天王天。百千香花音乐。供养佛及菩萨。于是忉利天。以至第七梵天。一切诸天。香花音乐。转相倍胜。观经云。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加以后文之鸟声树声。梵音呗韵。都成和雅音乐。遍空无尽。人人共闻。心旷神怡。皆大欢喜。两土合观。当生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恶声尘。换取极乐之梵声尘也。

饭食。

此世界之滋味。无论其五味八珍。山海异品。总是秾血皮囊。肮脏筋肉。秽质毒液。混合难分。即稻粱菜蔬果蓏之类。亦不免虫污蝇玷。纵令刷洗炮制。终难去其原来不洁。况须经过采办、碾磨、刀砧、釜灶、盘碗。一切麻烦。须臾之餐。费尽无数之力。转下咽喉。渐变臭秽。饱后扪腹诩然自得者。岂知装藏一袋尿粪。静心思之。实堪大呕。极乐之味。大不同此。大本略云。银钵金钵。随意现前。百味饮食。充满其中。食已自消。而无遗滓。或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适。食毕化去。时至复现。既不烦劳。而又洁净。两土合观。当知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不净味尘。换取极乐之妙净味尘也。

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

生到极乐。便具神通。此举神足一端。可以推知其余。到此境界。乃真能恒沙佛土。任运而生。否则徒逞大言。自他两欺。无有是处。

前言娑婆极乐相距甚遥。但净功成就者。便是栖心极乐之人。在极乐者。能以少时。遍游十万亿土。是其化游。在娑婆者。刹那之间。可生极乐。是以神往。神与化则不受时间空间之限制。此处标出。特以反映前文。证明以此达彼。非难事也。尚有一说。无量法界。本皆妙明觉心。故古德云。众生心性本具尘刹。虽十万亿之遥。无非性具此心。如帝网之一珠。影含众珠。如大海之一浪。具全潮体。非但互具。亦乃互即。

作者: 菩萨戒 优婆塞 德明 李炳南 述   编辑: yunw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