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刻藏经》是金代河东南路(今山西省南部)民间集资刻成的一种版本。河东一带地方在北宋末沦陷于金,人民由于身受兵灾的痛苦,很自然地加深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大概就在金熙宗皇统年间,人民生计稍为宽裕的时候,潞州崔进的女儿法珍(这或者是她出家以后的名字)便发起刻大藏经版来做宗教上的功德。相传她还砍断手臂表示坚决的愿心,因而感动了一般信徒,热烈响应,甚至破户、鬻儿来帮助她(现在所刻的经卷里还可以见到一些人捐出他们所有的牲口、木材、布匹等实物的记载)。刻版事业的中心在解州,组织有“开雕大藏经版会”,设于天宁寺(大概就是解州静林的天宁寺)。解州距离当时刻版手工业中心的平阳地区不太远,刻藏会设立在那里,显然是为了事业上的便利。刻版年代记在版片上的,最早是皇统九年(一一四九),最迟的是大定十三年(一一七三)。实际刻版的起讫和此相去不远,即是先后经历了三十年(约一一四八——一一七七)。到了大定十八年(一一七八),崔法珍就已印刷了一部金藏,亲自送到燕京(现在的北京),金世宗予以奬励,特为在圣安寺设坛,给她传授比丘尼大戒。其后不久,崔法珍适应需要,将全副刻版输送到京,收藏于弘法寺。因此,她又在大定二十三年(一一八三)获得赐紫,并加了“弘教大师”的称号(关于这些事实,金章宗明昌四年即一一九三年曾由赵沨撰文记载,立碑于弘法寺。可惜到了明代正统年间便被毁坏而难得其详了,现在只是能见到赵沨的《济州普照寺照公塔铭》说及大定二十九年即一一八九年京师弘法寺早已有了大藏经版这一事实而已。
金藏刻版在元初就因兵火损坏了一半。太宗八年(一二三六)顷,大臣耶律楚材注意到它,以半官半私的性质发动了当时中书所辖地区(山东、山西、河北)长官帮助劝募,并召集了各地寺院里会刻字的僧人到弘法寺补雕缺版。由于刻工拙劣,补版未免草率。此版补刻完成后的一部印本(元中统初约一二六一年所印),连同少数的原刻印本,收藏在山西赵城县霍山广胜寺,一向未被人注意,以致逐渐散失。直到一九三三年,它才重被发现,经过详细考订而明白了雕版的原委。现在这部印本很好地收藏在北京图书馆。
从现存的印本看,金藏原来编号由千字文的天字到几字,共有六百八十二帙,约六千九百余卷(现存补刻后的印本四千九百五十七卷,原刻原印本十卷),可算是那一时代各种藏经刻版里内容最丰富的一种。所收典籍,依照性质区分,有以下的七部分:
一、《开元录》入藏经,五千四百余卷,四百八十帙(编号从天字到英字)。
二、宋代新译经一(从太平兴国七年到咸平二年即九八二——九九九年所译一百八十七部),二百七十九卷,三十帙(编号从杜字到毂字)。
三、《贞元录》续入藏经(连同目录等一百二十七部),二百七十五卷,二十七帙(编号从振字到奄字)。
四、宋代新译经二(从咸平三年到熙宁六年即一○○○年——一○七三年所译九十部),四百二十三卷,四十三帙(编号从宅字到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