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许地山的人生观与文学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曾在《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一文中说:“宗教是社会的产物,由多人多时所形成,并非个人所创造。”许地山参加和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因此他早期的作品中充溢着反封建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民主主义感情,渗透着对被迫害、被侮辱的弱小者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社会黑暗与苦难的沉痛揭露。但是,许地山不同于“五四”时期的其他许多知识分子,他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借助的不全是西方文化思想,而主要是包括佛教思想在内的东方民族思想文化,因而其作品具有浓厚的传统意味,其中大部分作品都被打上了鲜明的佛教思想烙印。
佛教的“多苦观”对于许地山有着相当深广的影响。他自幼饱经忧患,青少年时期因生计艰难,曾数度漂流域外。个人的亲身遭遇,以及耳闻目睹底层民众的悲惨生活,这一切汇聚起来,使他接受了佛教关于“人生皆苦”的思想观念,因此他的创作一开始就发出了“生本不乐”的叹息。
许地山从佛教最根本的教义“苦、集、灭、道”四谛对于人间苦难的彻底揭示中,看到了世界的不完整性,感受到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诸多弊病。在《心有事》一文中,许地山严肃地指出当时是一个“积怨成泪,泪又成川,今日泪、雨交汇入海,海涨就要淹没赤县”的残酷、黑暗的社会。因此,在许地山的早期创作中,描写人生苦难的作品所占比例甚重。
此外,许地山早年可谓相当热心于妇女问题的研究,发表了不少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他的小说集《缀网劳蛛》中的12篇作品中,以女性作为主人公的就占了7篇。而佛教的“多苦观”,使他对妇女的苦难遭遇认识的更为深刻与透彻,对妇女的不幸命运产生了极大的同情与怜悯,并更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揭示了造成妇女处于屈辱地位的社会根源。譬如《缀网劳蛛》中的尚洁,就经历了被冷酷遗弃、霸占财产和夺走女儿等种种磨难。《商人妇》中的惜官,经历了久别、被卖、逃亡等种种苦难。然而,许地山并没有仅仅止于对“苦”的揭示,而是将佛教知命、顺命的人生观通过这两位女主人公得以展现。
许地山文学创作中深厚的“佛缘”,使其作品带有浓郁的佛教色彩,他在作品中对人生大彻大悟的认识,以及启人深思的隐喻与象征,都是在佛教思想下统合起来的。这令许地山早期的文学作品达到了浪漫传奇、哲理玄想和现实人生的奇妙统一。
作者:冯弘 编辑:梁莉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