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渐居士(西元1871~1943年),字竟无,江西宜黄人,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十月八日生。父亲仲孙公,曾任户部京曹,沉浮郎署,二十余年不得出头。竟无六岁的时候,仲孙公与世长辞。
竟无自幼刻苦攻读,精于制艺,二十岁中秀才,又入经训书院,从他叔父宋卿公学,由曾、胡、程、朱诸家之言,上溯经史百家,兼修天文数学,可谓得风气之先。
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甲午之役,中国战败,竟无慨于国事日非,杂学无济于事,乃专治陆、王之学,欲以此补救时弊。他本来不注意于佛学,后来受到同乡桂伯华的影响,始知有佛学,而走上了学佛的道路。
桂伯华是江西九江人(一八六一~一九一五年),年长竟无十岁,曾任全椒县书院山长。他学宗顾亭林,诗宗李杜,国学很有根基。他也是受到甲午战役的刺激,到上海《沪萃报》任主笔,参加康梁的变法运动。光绪二十四年(一九九八年)(岁次戊戌),梁启超离开湖南赴北京时,曾举荐伯华接他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的职务。伯华尚未成行,而“六君子”难作,他怆惶潜回故里,匿名避祸。是年岁暮,他患了疟疾,中夜孤灯难寝,在书架上找了一册《金刚经》,一读之下,不忍释手,从此专心研究佛学。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迁居南京,从杨仁山居士学佛。后来回到南昌,影响了欧阳竟无。
伯华初劝竟无学佛,竟无无意接受,且以陆王之学与伯华辩论。伯华不与他争辩,以《大乘起信论》和《楞严经》两本佛书送给他说:“这两本书,姑且置之床头,做为引睡书如何?”竟无不能拒,由此而开始学佛。
还有一位江西临川人李证刚,也是受了桂伯华的影响而学佛,后来这三个人在佛学上各有成就,时人称之为“佛门江西三杰”。
光绪三十年(一九○四年)甲辰,竟无三十三岁,以优贡到京师廷试,南旋之时,到南京谒杨仁山老居士,得到老居士的开示,学佛的信念益坚。回到家乡,设立了一所“正志学堂”,斟酌科目,体用兼备,自编课本为学生讲授。翌年,朝命授为广昌县教谕。
竟无三十六岁那年,母亲汪太夫人病逝。时,竟无在广昌任所,匆匆赶回来,仅得在母亲咽气前见著一面。竟无是庶出,六岁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一个嫂嫂,一姐,皆寡而贫,都来相依寡母。一门两代三寡妇,阴霾之气充于家庭中。汪太夫人以老病之躯,周旋在这样环境中,终至茹苦以卒。竟无哀恸逾恒,即于母亲逝世之日起,断肉食,绝色欲,杜仕进,皈心佛法,以求究竟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