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对话

浙大研讨中国信仰缺失对策 呼吁对宗教“脱敏”

2011年6月4日,由浙江大学宗教学研究所主办的《宗教与中国社会伦理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在杭州西子湖畔召开。此次研讨会旨在不同宗教、不同文化间建立对话渠道,共同寻找化解信仰缺失危机的积极对策。国内40余位宗教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详细]

视频:研讨会现场实录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成果斐然,但在歌舞升平的经济繁荣背后,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信仰缺失危机,出现了诸如单纯物质追求、拜金主义严重、道德衰落等问题。[详细]

信仰缺失爱情成新宗教

我们现代人生命中那种最重要的情感其实是爱情,所以你看所有的流行歌曲90%是唱情歌。在这种情况下,爱情就是我们的新宗教,而结婚就是爱情的皈依仪式。[详细]

调查

宗教学术界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存在,既不能被消灭,也没有任何办法令其不存在。因此,中国宗教信仰缺失的状况不是人类常态的自然例外,而是由于文革等一系列运动人为造成的例外。您认同这种观点
认同
不认同
不清楚
        

 

    相关博文

精神危机根本危机

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中认识了石蜡,从火腿中认识了敌敌畏。[详细]

    信仰缺失的时代之痛
图片名称

药家鑫杀人:折射社会精英的自主性道德堕落

药家鑫成为本周被提及次数最多的人名之一,这个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去年因为驾车撞人又在伤者身上刺了八刀制造了一桩轰动全国的血案,这次重新成为热点话题人物,是因为今年3月23日,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的公诉于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审。[详细]

图片名称

“挟尸要价”:到底是谁在挑战社会道德底线

王守海的平静生活,在2010年8月18日被一张照片打破了。他被许多人认为在打捞遇难者遗体时“挟尸要价”。两天后,各地的电话和访客纷至沓来。“打捞时我没有谈价钱”,王守海开始难以应付,“累死个人了,每天说这些事情。”王守海所说的“这些事情”。[详细]

旅日留学生杀母的反思

4月1日晚,一名姓汪的旅日留学生在上海浦东机场与前来接机的母亲因学费问题发生争执,遂从行李中取出一把水果刀,对母亲顾某连刺了数刀,致顾某当场昏迷。据悉这名留学生在日5年,从未打过工。[详细]

“三聚氰胺门”:中国企业要建立信仰

“三聚氰胺事件”让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蒙羞,令世人对中国食品、中国制造失去信心。多少年努力取得的中国制造的信心,因为这一宗恶性事件,丧失殆尽。毒奶粉事件彻底暴露出中国社会的根本危机。[详细]

天价医药费案家属称重症病房部分医生冷漠

2005年12月,记者在专访结束后,“哈尔滨天价医药费事件”关键人物翁强还说其父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就诊期间,自己看到的奇怪现象。[详细]

    超越宗教的理性对话

圣凯法师:信仰共同体更易受政治因素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土信仰呈多元化的特点,但是缺乏共同性的信仰对象。以祭礼为例,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存在等级秩序,地位不同,祭祀对象有别。即使祖先的祭祀是遍行天下,但是仍然千差万别,缺乏一致性。[详细]

安伦:社会道德滑坡 亟待建立新道德体系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已经引起社会各界有识人士的普遍担忧。损人利己、巧取豪夺、卖淫嫖娼、造假侵权等等,这些仅在三十年多前还会令人感觉耸人听闻的道德沦丧行为,如今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社会常态。[详细]

卓新平:宗教不“脱敏” 社会和谐难完成

在人类历史上,曾有不少出于政治目的的纵横捭阖和为了民族利益的游说撮合,其联合与沟通目的复杂、意义有限;人类发展史基本上与战争史、冲突史相关联。不过,人类在冲突中也在学习如何共存。 [详细]

王志成:人类何去何从?呼唤全球化的言谈

哲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说,我们进入了“风险社会”,也就是不确定的时代。正是在这种不 确定中,需要反省我们时代的问题。本文基于全球化的视野,认为,我们目前的灵性正从个 体灵性时代走向全球灵性时代。 [详细]

梁工:挪亚醉酒后的伦理焦虑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热心倡导文学伦理批评,主张从伦理学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相关的问题。文学伦理批评从源头上把文学看成伦理道德的产物,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伦理艺术”。[详细]

卢风:走出生态危机需确立超物质主义信仰

物质主义也是一种信仰,它宣称,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拥有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你拥有的物质财富越多,你就越幸福,你的自我价值实现程度就越高。物质主义在官方意识形态中的表达形式是发展主义。[详细]

    拯救危机的积极对策
图片名称

李平晔:不要轻易用专政力量对付宗教

改革开放,我国在宗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都有重大的发展和突破。对于宗教问题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大,在宗教理论及宗教政策的研究方面有了明显进展,社会及政府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更趋理性,各宗教团体自身有长足发展。[详细]

图片名称

郭长刚:解决道德危机不应回归“国学”

眼下“信仰缺失”的忧虑日甚,“国学”续热,“宗教复兴”的诉求渐强,似乎成为道德重建的一个重要依托。其实,“国学”于当前的道德并不构成建设意义,应以更广阔的世界大历史的视野审视伦理重构问题。[详细]

图片名称

张彦:警惕人类精神家园的分裂和涣散

我们说,全球化时代的一个悖论在于,一方面,全球化似乎消解了所有特殊的文化认同;但另一方面,这种消解本身恰恰又导致了普遍的认同危机与道德焦虑,从而酝酿着文明冲突的危险,导致人类精神家园的分裂和涣散。[详细]

图片名称

徐向东:人类面临的真正危机是道德危机

人类的存在状况与宗教信念的本质具有根本的联系。在本文中我将表明,一方面,信念是人类的存在条件的一个必然结果,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人类的有限性的一个必然产物;另一方面,宗教信念不仅得不到充分理性的辩护。[详细]

图片名称

晏可佳:宗教共同体必须全球性参与

宗教共同体的理念是否能够为大多数学者乃至于大多数宗教领袖和神学家所理解和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够得到最后的检验。但是我觉得,既然我们不必等到那一天到来,再去讨论宗教共同体的实践。[详细]

图片名称

陈越骅:伦理共同体何以可能?

“共同体”概念发端于古希腊哲学,近代发展为一个社会学的概念而受到关注,后被伦理学、政治哲学、宗教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所广泛借用。然而,如何定义和理解这个概念,甚至在中文里如何翻译,学界一直都处于模糊。[详细]

    版权页
图片名称

 

主编:崔明晨 

 

责任编辑:赵华  王丽君

 

电话:010——62111406

 

 

2011年6月4日浙江大学宗教学研究所首开风气之先,举办《宗教与中国社会伦理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旨在不同宗教、不同文化间建立对话渠道,共同寻找化解信仰缺失危机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