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资料图
王守海的平静生活,在2010年8月18日被一张照片打破了。他被许多人认为在打捞遇难者遗体时“挟尸要价”。
两天后,各地的电话和访客纷至沓来。“打捞时我没有谈价钱”,王守海开始难以应付,“累死个人了,每天说这些事情。”
王守海所说的“这些事情”,发生在去年10月24日,荆州沙市区宝塔湾,3名大学生为救溺水少年遇难,打捞人员一共收取了3.6万元的捞尸费。
如今,距离“这些事情”已过近一年,长江荆州段的捞尸生意仍在继续。
记者调查得知,今年6月中旬,荆州市渔政部门建议和引导经常参与打捞遗体的埠河镇三八村村民陈新、王守海等人,成立“公安县水上应急救援队”,以规范收费价格和向贫困家庭提供成本价的捞尸服务。
但这一救援队,迟迟未正式挂牌。
捞尸由来已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打捞遗体需家属拿单位介绍信找大队组织渔民打捞,递包烟就算酬谢
王守海所在的埠河镇三八村,是长江边的一座小渔村,有居民两百余户。
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里家家户户都是渔民。王守海、陈新等人当时就是村里的捕鱼好手,常年住在船上。
“打捞尸体自古就有,渔民都不忌讳这个。”村民王文全说。在去年的“捞尸风波”中,捞了40多年鱼的王文全就站在王守海的背后。
王文全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打捞遗体需要单位开介绍信,家属拿着介绍信找到水运公司或者大队,再由这些单位组织渔民打捞。家属通常递包烟、递条鱼,就算酬谢。
到了七十年代,打捞遗体的费用仍比较低廉,“两个人一艘船,各算一个工分,一个工分3元,一天赚9元,俩人分。”
在王守海的印象中,捞尸费用是从改革开放后涨起来的,“八十年代的时候,按尸体算钱,捞起来一具是200块,一个人一天能分到三四十就不错了,如果是村里的人,几乎不收钱。”
34岁的李刚是村里最年轻的“专业渔民”,十几岁开始就在江里捞鱼,他记得90年代后期,打捞遗体的价格已经到3000元左右了。
令王守海印象最深的一次捞尸,是在90年代初,公安县一辆客车在汽运码头附近跌入长江,53名乘客仅1人生还。王守海等一群渔民被叫去捞遗体,“一滚钩下去,就上来两个。现场人手不够,连县领导都帮忙抬尸体。”
并不是每次捞遗体都能成功,王守海估计自己能有六七成的成功率。也捞过遗体的圣德义说,江底有很多“窝子”,遗体一般会被卷入“窝子”里,只有经验丰富的人才知道“窝子”的位置。
出现“天价捞尸”
2007年前后,“混社会”的陈波垄断了宝塔湾捞尸这一行,对外开价一般12000元。
宝塔湾是长江在荆州市区形成的一个弯,荆州市在宝塔湾的堤岸上,修建了水泥石阶和绿化带,再加上宝塔湾东侧深入江面的沙洲,这里成为荆州市最受欢迎的游泳、戏水场所。
“每次沙洲一露出水面,我们就知道,要淹死人了。”一名韩姓冬泳队员总结出这条规律。
沙洲吸引大量游人前来嬉戏,不了解情况的人往往凭经验认为,沙洲两侧地势是逐渐降低的,却不料周围都是巨大的深坑。
曾参与去年“10•24”救人的冬泳队员杨天林介绍,由于江流的变化,坑的位置也会变化,“可能前一步水还是只过脚面,下一步就水深没顶了。”再加之宝塔湾内水流紊乱,许多不熟悉情况的人落水后,会被水流带离岸边。
王文全注意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夏天淹死的人多了起来,从三五个增加到十余个甚至二三十个。“很多人喜欢到宝塔湾沙滩那里洗澡,淹死的人就多了。”
80年代后,三八村里成立了集体企业轮渡水运公司,王守海是调度员,后来担任了公司领导,村里许多渔民都在这个公司干过。目前,从三八村到荆州的轮渡就是由村里的公司经营。
90年代初,王守海退休,重新当起了全职渔民,捞遗体的活儿也自然接了下来。此时,村里许多人另谋生路,只剩下40多户渔民。
到了2000年之后,王守海那一批的渔民都上了岁数,而他们的儿子辈很少有做渔民的。如今,村里只剩下不到20户渔民,大部分都是“白发渔樵”,年龄都在70岁上下,因此捞尸人也只剩下这么十几人。
不过,捞尸的价格上涨迅速。
进入2000年,捞遗体的费用比90年代翻了一番,“2005年前后,我们开价都是6千,一般六七个人一起捞,一人分不到七八百。”王守海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