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浙江大学思政部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所(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摄影:曹立君)
编者按:2011年6月4日,由浙江大学宗教学研究所主办的《宗教与中国社会伦理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杭州举办,研讨会旨在不同宗教、不同文化间建立对话渠道,共同寻找化解信仰缺失危机的对策。浙江大学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所副教授张彦在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论文化多元化下当代中国的价值排序和道德认同》的论文。他认为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摘录论文部分观点如下,以飨读者:
我们说,全球化时代的一个悖论在于,一方面,全球化似乎消解了所有特殊的、地域性的文化认同;但另一方面,这种消解本身恰恰又导致了普遍的认同危机与道德焦虑,从而酝酿着文明冲突的危险,导致人类精神家园的分裂和涣散。的确,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化在经济、技术和信息层面带给我们的巨大改变,但透过这些现象背后,也可以看到其背后隐含的特殊的价值立场, 那就是——在全球化的行进过程中,在“普遍主义(或普世主义)”的名义下,对多元文化的一种约束和单一化进程。那么,在这样的当代境遇中,中国如何在全球化中保持自己文化和价值的持续性、自主性和独特性?当代中国的价值排序和道德认同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强势影响下进行有效的自我反思、自我定位和自我建构?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语言覆盖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五个语系,此外,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在中国也都有信奉者。可以说,当代中国面临着国内的巨大文化差异,面临着国外的多元文化、多种意识形态的冲击,中国以单一主权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那么在经济、技术和信息日趋一体化和政治、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冲突和张力下,该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形成认同共识、创造精神家园、实现和谐发展,这是一个重大且艰难的问题。我们说,任何一种文明都有一种对内在普遍性的追求,在“多”与“一”的关系中冲突和矛盾在所难免,究其根本在于普遍主义一元化逻辑和文化世界价值多元化现实之间的冲突。因此,我们探讨文化多元化情景下的当代中国的价值排序和道德认同问题就是探讨指向不同价值领域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竞争的关系,探讨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合法性、合理性的问题。
能不能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促进主流文化发展壮大,能不能在价值选择取向日趋复杂多样、社会文化日趋多元歧义的情况下,正当而有效整合社会的思想意识,引导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推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公民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且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的价值排序和道德认同问题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可以说,多种文化并存的现象从来就存在,但文化多元化的普遍提出本身却是全球一体化的结果。市场经济和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纳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境遇中。文化多元化不会随着全球化而消失,它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具有长期性。多元文化主义首先是一种文化观,它体现着文化的多样性、平等性和相互影响性;同时,它也是一种历史观,这种历史观隐含了承认多种历史经验的存在;它也是一种教育观,强调了对非主流和主流的教育观的辨别和疏导;同时,多元文化主义也是一种公共政策观,体现在政策导向上禁止歧视,强调社会、经济、宗教、政治和文化权利的平等性等。最终,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它突显了“多元”的判断标准以及社会力量的聚合,强调了自由和尊严价值的优先性,这种价值观体现在民族主义、种族主义、语言体系和消费模式的变迁过程中,是在种族关系、宗教实践、文化表达中的一种价值立场。总之,多元文化主义“要求我们所有人具有对差异的接受能力、对变革的开放心态、追求平等的激情和在其他人的生疏感面前承认熟悉的自我的能力。”(C W 沃特森,2005)
虽说文化总是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展现的,但总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总是存在着价值排列优先性的问题。如今,一元与多样、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等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文化多元化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经济全球化、社会网络化、社会多层化、价值多样化,引发了一系列重大的价值排序失范的问题,比如民族认同问题、道德冲突问题、文化安全问题等,给当代中国的道德认同带来新的严峻的挑战。
我们说,认同问题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指向和内涵,如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国民认同(national identity)、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道德认同(moral identity)等,其中道德认同是所有认同的基础所在。道德认同是指人们对于基本价值的倾向性共识和认可。认同是个整体概念,个体认同离不开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整体选择和排序作用。因为“认同是主体对他者的自觉自愿的认可、接受、赞同、统一乃至尊崇,而人们总是认同哪些与自己的利益、情感和信仰相一致或者相近似的东西,认同其实就是接受一套价值模式,并将其内化道个人的学习过程。因此,认同的核心、实质就是价值认同。”
但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多元化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认同处于不断的建构——破裂——建构过程中,剧烈变化的现实使得一种认同刚刚确立,瞬间又变得虚无缥缈。”(王成兵,2004)特别是社会转型和急剧发展的弊端呈现、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发展和影响、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交织和纠结,使得人类开始追问共同精神家园的路在何方?人类所依托的价值大地在哪里?当代中国出现了巨大的道德认同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政治认同的式微、文化安全的式微、道德冲突的加剧、宗教信仰的困顿等方面。
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是凝聚人心、加强认同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国家的强大,首先是价值认同和文化归属的加强。因此可以说,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原则排序,是否具有强大牢固的国民道德认同,是否具有强大的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不仅关系到伦理学学科的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刘云山指出:“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人类生活的基本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有确切的基础去期待和想象一种整合的、统一的、普遍的基本价值,一种在多元和共享的全球文化空间实现的具有可译性的统一却不乏内在特色和差异的道德生活方式。
现代多民族国家的一个核心课题就是如何处理一与多的问题,如何保持多元化与统一性的平衡,是不同倾向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均得到合理尊重和发展的同时又能使多元价值统一与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中。
事实上,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一种内在地对基本价值一致性的要求,这既是增进一个共同体凝聚力的需要,也是共同体建立价值秩序实现和谐交往的要求。早在1880年开始的“美国化”运动,国家建构开始的同时也是价值共同体建构、加强道德认同的开始。亨廷顿的《我们是谁?》一书反映了对于多元文化盛行下改变美国主流价值观的担忧。他认为现在是个认同危机的时代,“现代化、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全球化使得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认同和身份”。(亨廷顿2005)因此,对于一个多文化多民族多宗教的中国来说,
无论在自然地域、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上,都有一个理解的基础性,即一种共同的物质的和心理的基础,有一种文化编码和价值选择上的可理解性和可沟通性。这也是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之意义所在。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现代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意识形态的强调,对核心价值的建设,都是试图解决共同体内部差异性、冲突性的一个努力。这种努力,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于普遍认同的价值基础的需要。没有这种基本的文化基础和道德认可,国家将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因此,正如万俊人所说,“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所引发的多元文化冲突加剧;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及其催生的日趋严峻的物质(实利)主义对我们文化精神挑战的日趋严峻;以及中国社会加速转型过程中所内生的对文化价值观念系统——尤其是社会核心文化价值观念系统——之自我认同和自我重构需求的日趋紧迫。”(万俊人,2011)
当今社会,文化和道德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