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佛教首页| 佛教石窟的信仰记忆 | 河西走廊佛教石窟之旅 | 从佛教石窟雕塑看信仰的力量 | 丝绸之路上的佛教石窟 | 留言板 | 相关博文 | 佛教石窟,从印度到印度外的西域和汉地,是从苦修之地变成崇拜之地,是对死的冥想转为对生的沉思。从西域到汉地,是从对人生苦谛的寻味演为对人生幸福的追求。石窟的开凿可以营造出宗教的环境,而环境又可为石窟造像提供更加合适的场所,来烘托佛教造像的艺术效果。所以,石窟建造初期的选址,就成为石窟建造者颇费心思的事。这些伟大艺术的创造者们往往踏遍青山,跋山涉水,在寻觅中体悟宗教的真谛,在建造中奉献自己的虔诚。
佛教的修行之所为何要安在石崖壁间石窟,就是开凿于山石、崖壁间的洞室,最初是佛教的修行之地,佛教术语叫“僧伽蓝”。为什么要把修行之所安在石崖壁间呢?在学者给出的理由中,有两条至为重要的宇宙中心是须弥山的信仰,神都住在山上。因此,开窟于山,修行于窟就有了一种神圣的象征意义。山崖从物质形式本身就有两层意味:一是区别于世俗生活的隐世。二是显示了隐世苦修的决心。在佛教这里,“苦修”已无肉体自我折磨,而转为一种宗教决心。[详细] 调 查: | ||
石窟的开凿起源于印度,从中国十六国时期,延续至明清,长达一千数百年之久,尤以北朝、隋、唐、宋、元各代更为盛行。无数艺术匠师们根据当时的宗教信仰、社会风尚并结合自身的生活感受,以及吸收外来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中国特色,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集建筑雕塑和绘画艺术之大成。除四大石窟外,还有众多艺术风格独特,历史悠久的石窟建筑,让我们沿着石窟的长廊,领略中国石窟的独特魅力。
相关阅读寂寞之美:青烟寺神秘石窟沿磁阳公路西行约40公里至武安石洞乡再向南稍走,有一座不大的寺院,便是青烟寺。青烟寺名称的由来已无可考,却至少有上千年历史。位于寺东的一处山坳内有一处石窟,精美的佛像背后隐藏着更为神奇的秘密。[详细] 幽栖胜地:没有钟声的石窟寺石窟寺是继龙门石窟之后,北魏时期的又一座伟大佛教艺术宝库。位于洛阳东北约55公里处,邙山东段大力山下的石壁上。背依黄河,面向伊洛。这里山明水秀,林木繁茂,自古以来就是洛阳地区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详细] 河朔第一古刹:大住圣窟灵泉寺及石窟群,位于安阳县善应镇南坪村南。唐时,这里高僧云集,著疏佛经,兴盛之极,为北方佛教圣地,规模宏大,称“河朔第一古刹”。寺院东西两山,大造石窟,山岩遍刻塔龛,是全国最大的浮雕塔林。[详细] 关中第一奇观:大佛寺石窟大佛寺石窟除精美造像外,还保存有当年僧人们生活起居用的僧房窟,系统成组地开凿在大佛寺东崖,总数在九十所以上,这在中原地区石窟中不多见,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古代僧侣们曾使用过结构严密的崖中佛寺景观。[详细] 遥远的古代,天高地阔的西域,面对神秘的自然天象和无尽的人生苦难,生活在绿洲上的人们,要么你有所信仰,要么你悲哀。就这样,在寂寞的岁月里,人们把春天的耕种和秋天的收获,把每一刻的幸福与光荣,都归功上天的赐予,而这“上天”与佛教的理论如出一辙。从接受佛教的那一刻开始,佛就是遥远“佛国”的中心,救世之路的终点,而寺院或石窟则是通向佛国的唯一通道。
龟兹乐舞初探:森木塞姆石窟天宫伎乐图中有三分之一是托花盘的舞蹈姿态,形象一般都出现在飞天伎乐图和天宫伎乐图中,伎乐菩萨手中的花盘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变化出各种舞蹈姿态。往往用以表现伎乐菩萨播撒赤、黄、白天雨之花,向佛礼赞。[详细] 相关阅读 甘肃的河西走廊被称之为“东方走廊”,因为它所呈现的是整个东方文化的背景,且不说古代丝绸之路所创造的辉煌,仅仅是佛教的传播,这里就可以展开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古代凉州位于河西走廊的东端,它最早接触并吸纳了中原文化,又与西域游牧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在这样的地理文化背景之中,佛教的进入必将会产生历史性的变革与辉煌。佛教的石窟寺,犹如镶嵌在这里的一串璀璨的明珠,世人所津津乐道。
| ||
佛教石窟中的壁画内容有佛传、佛本生故事、佛说法图及大量的经变画等,石窟经变画是为不识字的人了解佛经而创作的。古代僧众采用 “俗讲”的方式讲经说法,而俗讲之前事先写好的底本叫“变文”,即变深奥经文为通俗文。如果有图画与变文相配,这就是经变画。石窟壁画大量表现了佛教世界的场面,同时也有世俗人间的生活场景。这些人间世情的真实写照与宗教天国的丰富想象,正是石窟壁画的意境与风采所在。
不论在云冈、敦煌,还是龙门,几乎每一石窟的雕塑都可组成一个相互呼应、相互关联的完整世界。塑像是石窟的主角,把冰冷的石窟渲染成庄严肃穆而又温暖宁静的圣殿,一尊尊慈悲亲切、仪态万千的佛菩萨雕塑,在信仰者的虔诚礼拜中,在工匠们的巧夺天工中,呈现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内在性格。石窟雕塑是佛教艺术中最珍贵的遗存,在这些佛教塑像身上,不仅凝聚着佛陀的伟大思想,也给信众们带来了通往佛国净土世界的希望。
佛教石窟,从印度到印度外的西域和汉地,是从苦修之地变成崇拜之地,是从对死的冥想转为对生的沉思。石窟的开凿可以营造出宗教的环境,而环境又可为石窟造像提供更加合适的场所。所以,石窟建造初期的选址就成为建造者颇费心思的事。这些伟大艺术的创造者们往往踏遍青山,跋山涉水,在寻觅中体悟宗教的真谛,在建造中奉献自己的虔诚。
版权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