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石窟(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西风瘦马)
天龙山,原名方山,在太原市西南36公里的群山之中,海拔1700余米。
天龙山之名,源于《易经》。据汉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上柱国李恽撰的《天龙山千佛楼碑》云:“夫龙者,潜即勿用,飞即在天”,故名天龙山。全山蜿蜒起伏,盘曲环绕,上有石窟,下有禅林,林木茂郁,溪水长流,空气清新,香花遍野。清嘉庆《太原县志》云:山上“松柏青翠,林木葱茂,既具天然之生成,复有人工之修饰。胜境之佳,在省诸山中实属罕见。且峰秀美,泉声淙淙。气候清爽,幽雅绝俗。游者于此,辄有不忍即返者”。自古以来,它就是一处风景优美、景色宜人的名胜之地。
佛教联曰:“天下名山僧占多,世间善言佛说尽。”自东魏太昌元年(532),大丞相高欢进据并州(太原市西南),辟为“别都”,在天龙山修建了避暑宫、开凿了两个石窟之后,继有北齐也于此建寺凿窟,隋、唐、五代也没废修寺凿窟。于是,天龙山就成了我国著名的十大石窟之一和佛教丛林。
石窟造像是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印度佛教于东汉后期传入我国的。先有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次有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的炳灵寺石窟、庆阳的寺沟石窟,复有山西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就是在此后的东魏时期始凿的。
天龙山窟顶壁画(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西风瘦马)
天龙山被一条淙淙溪水分成东西二峰,东峰名“仙宕山”,上有12窟;西峰名“大佛山”,上有13窟。此外,北山史家峪福慧寺东还有3窟,圣寿寺西南沟崖上复有两窟,全山总计30窟。窟数虽然不多,但它却包含了东魏、北齐、隋、唐、五代等4个半世纪的雕刻作品,反映了各个时代石窟艺术的特点及其从南北朝至隋唐五代的发展过程,是我们研究我国石窟艺术的珍贵资料,具有颇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这些宝贵的石窟艺术遗产,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中,就有许多佛像、飞天、浮雕、藻井等作品被抢劫盗走。据不完全统计,天龙山有150余件雕刻精品被盗出国外,散失到了日本、美国、法国等地,致使其残遭破坏。
南北朝时期,是传入我国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时期。北魏的石窟及其雕塑艺术,就是我国汉代的雕塑艺术融合了健陀罗、印度笈多时代秣菟罗派的雕塑艺术而发展来的。对于北朝来说,一则产铜不多,二则铜木造像也易破坏,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即山凿窟,雕造佛像。北魏所凿的云冈石窟就是如此。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九月,因孝武帝西走长安,高欢又立河清王世子善见为孝静帝,并迁都邺,改元天平。于是,魏即一分为二,即西魏、东魏。自此,东魏的军国政务,皆归大丞相高欢。所以,高欢在进据晋阳后,即辟其为“别都”,并建大丞相府,还在天龙山修建了避暑宫,并于天龙山开凿了两个石窟,即东峰的第2窟和第3窟,其时间当在天平元年(534)至武定五年(547)高欢逝世之前。这两个石窟的大小形制基本相同,方25米,天井呈覆斗形。后壁上原有三尊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的佛像,左右两侧还置有三尊倚坐佛。两窟中央都设有拱形佛龛,内置尊像。其胁侍菩萨像,第2窟雕在龛外,第3窟则是雕在龛内。可惜这些造像,多被盗劫破坏,但从残留部分来看,其特征为秀骨清癯,内着掩腋式的僧服,外着褒衣博带的服饰,双带由衣服中引出作结下垂,显得凝重洒脱。衣褶疏展,裙裾遮坐,略显厚重。左右胁侍菩萨,颈饰项圈,双肩敷搭披中,上身裸,下着裙,裙角外摆呈锐角,跣足立于仰莲上。所有这些特征,当为元魏风格。在其余没有尊像的壁面上,还刻有极浅的浮雕,有的是合掌天人,有的是供养比丘,而在第3窟的左壁上,还有维摩诘和文殊对谈的场面,在方形天井的顶部雕有莲花图案,在天井的倾斜部位,又各雕一个飞天。所有这些浮雕都颇为生动,富有活力,极有情趣。在洞外两窟之间的岩壁上,还有残存的螭首,似为碑石痕迹,但从形式上看来,犹是北齐遗构。因此说,此二窟当为东魏齐初之窟。
高欢死后的天保元年(550),其子高洋代魏自立,史称北齐。北齐年代虽短,但它继神武帝高欢的崇佛之举,也于天龙山开凿了两个石窟,即第10窟和第16窟。这两个窟内的三面壁上都凿有拱形佛龛,内置五尊佛像。佛像体态丰满,骨肉圆润,与躯体扁平的北魏风格显然不同。佛像斜披法衣,薄薄的紧紧地贴在身上,显得浑圆的躯体十分优美。在佛坛下面还有深浮雕的十位尊者像,其强劲的肌肉健美异常。天井四面雕伎乐飞天,肉身圆赘,这与元魏那种轻快情调显然不同。但天井中央仍雕有莲花图案,与前述第2、3窟基本相同。于此,需要特别介绍一下第16窟,因为它是天龙山最为完备的石窟,也是成于北齐晚期的乾明元年(560)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窟口呈圆拱形,拱端雕有凤鸟,左右岩石中各雕出一尊力士,力士头戴蔓草冠,身穿甲胄,手持长矛,体态端庄。在洞口外侧,还雕有前廊,面阔三间,廊侧为两根八角柱,上覆大斗,下有莲瓣柱础,柱子瘦长且有明显收分。在柱子上面又雕出由人字柱和一斗三升组合成的屋檐。其斗拱比例与卷刹做得十分准确,廊子高度、宽度和后面窟口的比例也恰到好处。在窟外右侧的石壁上还雕出带螭首的碑形。所有这些都是北齐晚期石窟造像的风格。它反映了我国石刻艺术从元魏到隋唐这一过渡时期的特色,即逐渐中国化、民族化的程度。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短暂的一个封建王朝,但它结束了南北朝长期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促进了社会发展。史载,开皇元年(581),文帝封其次子杨广为晋王。于是,晋阳就成了他的封地。所以,在隋文帝复兴佛法之后,他就在天龙山也开凿了两个石窟,即第1窟和第8窟。第1窟的大小与东魏开凿的第2、3两窟的大小不相上下,内壁雕有龙头或鸟形图案的佛龛,内置坐佛和倚像。外壁上雕有鸟形图案的拱门、人字柱与一斗三升组成的屋檐,可惜门柱已毁。外壁左边雕有带螭首的碑形,上面还有文字,末尾有“开皇”……字样,佛像风格与隋开皇四年(584)开凿的第8洞中心方柱上的诸尊佛菩萨像相近,故此窟为隋代开凿,绝非北齐之作。(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观点】:坐拥40家海外公司的少林寺注定没落
【慈善】:南普陀慈善会为贫困家庭发放新年礼物
【觉悟】:永嘉大师的“半句偈”用颠倒去借鉴人生
【朝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吴哥窟
【一日禅】:改变外在环境不如改变我的心
【图片】:千年古刹 古今云居
【素食】:双雁送归 考感天下 物犹如此 人何以堪?
【心灵物语】: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禅茶】:喝一杯茶 静空自我
【佛艺】:天龙山佛教雕塑艺术(上)
【常识】:普通人学佛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书店】:乾隆大藏经(豪华典藏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