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敦煌艺术的延续:文殊山石窟

2011年03月08日 11:11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西风瘦马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肃南文殊山石窟(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拍摄:西风瘦马)

石窟龛顶千佛及雕塑(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拍摄:西风瘦马)

文殊山石窟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祈丰镇,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佛教石窟群。始建于北凉时期(401年—433年)。
 
洞窟依山势开凿于文殊山前山和后山的崖壁上,分布于南北1.5公里、东西2.5公里的范围内。现存窟龛100多个,其中有早期中心柱窟8座,禅窟1座,窟前寺院遗址28处。现存较重要的洞窟有前山千佛洞、万佛洞、后山古佛洞和千佛洞等,均为穹隆顶、平面近方形的中心柱窟。

关于文殊山石窟,《肃州县志》记云:“城西南三十里的山峡之内,凿山为洞,盖房为寺,内塑佛像,旧称三百禅室,号曰小西天”。千百年来,文殊山石窟以其精巧宏伟的寺院、殿宇、楼阁庙堂及其造像与壁画闻名于世。前、后两山窟龛数目近百,是河西走廊众多的石窟寺中,其规模之大,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一大石窟群,惜多在“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现存者以前山的千佛洞、万佛洞和后山的古佛洞等,还留有不同时代的一些造像与壁画。

千佛洞位于前山,平面近方形,顶略作穹窿式,高3.60米,宽3.94米,深3.80米,中心柱式建筑,仅于中心柱四周开龛,窟顶及四围壁画色彩鲜艳,风格古朴,保存完好的西壁、南壁均绘有千佛之像。中心柱上下分三层,下层为方形台基,上面两层每面凿圆拱龛,龛内塑一佛像,龛外塑二胁侍菩萨,造像躯体健壮古朴。洞窟四壁及顶部彩绘壁画,题材有千佛、说法图、七佛、伎乐天、供养人等。窟顶绘伎乐飞天,窟壁上层大面积绘千佛,中部绘一佛二菩萨说法图,下部绘供养人像。壁画采用西域晕染画法,强调色彩的明暗对比和人物形象的立体效果。
 
万佛洞窟形与千佛洞基本相同。两窟一沟之隔相距约百米左右。高3.70米,宽3.55米,深3.80米,有中心柱,四周开龛造像,壁画内容丰富,窟内现存的壁画大部为西夏时期重绘。其中左壁的《弥勒净土变》及佛本生故事中的“尸毗王割肉贸鸽”、“须达拏太子施舍”及“贤愚变”中的故事和窟内四角的天王像等,都是绘画功力很突出的引人注目之作。

文殊山石窟是中国早期佛教遗存,位于凉州模式石窟的范围内,是研究十六国时期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河西地区与西域的佛教建筑、艺术关系有重要价值。其壁画具有河西地区早期洞窟壁画的布局特点,有些壁画内容可弥补莫高窟之不足,有些则是敦煌艺术的延续和发展。现存的西夏时期的壁画是研究西夏佛教及其绘画艺术的重要资料。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闫秀勇]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