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从印度到汉地的演化2
2009年07月01日 09:15《浙江学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印度阿旃陀第19窟内景

二、印窟发展:塔像一体

印佛石窟史要被分为小乘时期与大乘时期,因为前者到后者有一个重大的变化,这就是佛像的出现。对于佛像出现的问题,与本文相关的,是佛像的出现与石窟的关系。没有佛像的石窟,是以塔为象征体系中心的。因此塔的形象以各种方式笼罩着石窟。佛像在石窟的出现,并没有取代石窟体系的塔中心结构,而是以像塔一体的方式进入的,在塔的主体覆钵上加一佛龛,佛坐于龛中。本来塔就是佛的象征,塔就是佛,佛就是塔,塔像一体,像在塔中,像的象征意义,仍然表现的是印佛的一贯观念:涅槃。

然而,塔中有像,像本身会有一种尺度要求,不能太大,要与塔和石窟的空间协调,也不能太小,要对礼佛者产生具体的感召作用。这就使以前因窟的空间关系而使塔主体由半球向钟形的自由通变,转成像的作用而使塔主体必须如此的固定形象。在塔像一体中,像成了必须考虑的主体。以前,塔是佛的象征,现在,像是佛本身,塔只是规范着像的象征意义,使像只成为涅槃的象征。以像为主带来的塔的形象的变化表现为因为像,塔普遍升高。特别是在坦克巴哈(Takht-I-Bahai)石窟中,下面有方形塔基,平台上象征天界的六圈形状巨大,使中间的钟形显得很小,这小是为了突出钟形前方龛中的佛。

像一旦出现在塔中,就也可以出现在塔外,像在塔中,是为了突出像的终极意义:涅槃,这是由塔像一体中塔像的中心位置决定的。有了这一总规定,像在塔外,像也是这一意义,像是塔的功能。因此,可以理解在坦克巴哈石窟中,两旁的小间里,一佛一塔配搭出现。但是像在塔也仍是塔的意义在于石窟中的主体是含像的塔。如果,主体不是含像的塔,象西域和汉地石窟那样,那么塔外之像就产生了意义变迁。此是后话。

相关连接:

石窟从印度到汉地的演化(1)

【头条】:“文化使者阿尼哥画传展”将于近期在京举行

【两岸】:果东法师续任法鼓山第三任方丈

【禅茶一味】:漫话“吃茶去”  

【素食】:潮热天气,多吃冬瓜

【觉悟】: 一休晒藏经——祈福增慧要知门径 参禅入佛要知机要

【一日禅】:逐物而迷己:放下执着就能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

【心灵物语】:请不要乱碰他人的人生

【众生】:赵本山 佛教给我至善的处世理念

【书店】:《佛佑法门—法门寺地宫佛指再世之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张法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