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从印度到汉地的演化3
2009年07月03日 14:17《浙江学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

三、西域石窟:佛像中心

佛窟向中亚移动,在西域产生一颗颗明珠,最光灿夺目的,就是被佛教艺术史家统称为龟兹石窟的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森木撒姆石窟、克孜朵哈石窟、玛扎伯哈石窟和托乎拉克埃肯石窟。西域石窟来源于印度,又不同于印度。石窟的形制一下变得多样起来,有支提窟、大像窟、讲经窟、毗诃罗窟、禅窟、罗汉窟、仓库窟,其实,就功能而言,就是两类,前三类为礼拜窟的分化,后四类为生活窟的分化。重要的是支提窟和毗诃罗窟在数量上与印度石窟比发生了变化。印度石窟是支堤窟少,毗诃罗窟多,如阿丹陀26石窟中,支提窟4个,毗诃罗窟22个。而龟兹石窟是支堤窟多,毗诃罗窟少。由此可想,印度石窟主要用于僧人们的修行,龟兹石窟主要服务于信仰者和求佛者的乞拜。前者主要对内修行,后者主要对外服务。对内修行,修行者专心的是佛陀的最高境界:涅槃。塔中心和塔像一体于此最为适合。对外服务,求佛者需要的是能赐福避灾的偶像,塔的需要骤减而像的需求大增。因此,在两类窟数量上的变化的同时,是佛窟建筑形式的变化和核心形象的变化。龟兹石窟以支提窟占多数,支提窟又演为多种形式:中心柱型、方形平面带明窗中心柱型、方形平面无中心柱型、长方形纵券顶小型、长方形平面纵券顶带坛基型。五类型中可归为三类:第一、二型为中心柱型,第三、四型为无中心柱型,第五型为中心柱的演变。龟兹石窟中最多的是中心柱型,在这一类型中包含了龟兹佛窟的深厚意蕴,也呈现出了印度佛窟溢出印度佛教文化圈之外的转变逻辑。

相关连接:

石窟从印度到汉地的演化(一)

石窟从印度到汉地的演化(二)

【头条】:中佛协副会长学诚法师参加第三届世界和传统宗教领袖大会

【两岸】:泰国与斯里兰卡佛教 渊源深厚

【禅茶一味】:铁观音的传说  

【素食】:素食文化: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成为素食者

【觉悟】: 慧海慈航:云水僧——从容如云水地走自己的道路

【一日禅】:你的烦恼来自于你放不下

【心灵物语】:心态决定独木桥的走法

【众生】:梁漱溟 我前生是一个和尚

【艺术图片】:钟:寺院集众之法器 

【书店】:《听南怀瑾讲〈庄子〉全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张法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