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法非喻:理解“文字禅”的一个模型——以圆悟克勤《投机偈》为中心
2010年11月19日 15:18凤凰网佛教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二、《投机偈》原是“小艳诗”

《投机偈》是圆悟克勤在五祖法演禅师(?—1104)门下做侍者时所作,且看《五灯会元》卷十九之记载:

……会部使解印还蜀,诣祖问道。祖曰:“提刑少年,曾读小艳诗否?有两句颇相近: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提刑应“诺诺”。祖曰:“且子细。”师适归侍立次,问曰:“闻和尚举小艳诗,提刑会否?”祖曰:“他只认得声。”师曰:“只要檀郎认得声,他既认得声,为什么却不是?”祖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拍树子。聻!”师忽有省,遽出,见鸡飞上栏杆,鼓翅而鸣,复自谓曰:“此岂不是声?”遂袖香入室,通所得,呈偈曰:“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祖曰:“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诣,吾助汝喜。”祖遍谓山中耆旧曰:“我侍者参得禅也。”由此,所至推为上首。

这里的“祖”就是指五祖法演,而“师”则是指圆悟克勤。有一位“解印还蜀”告老还乡的提刑官(也就是现在派出所所长之类的角色)来拜访五祖法演,向后者讨教佛法以度余生。面对这位官场窝囊没当上什么大官就因岁月不饶人年老退休从而有点意气消沉有点失落的芝麻官(这类人大多有此心态),法演禅师没有就其所问与他谈论佛法,而是出人意料地问他年轻时曾否读过“小艳诗”,也就是爱情诗或黄色打油诗之类的,并且还随口吟诵了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这句“小艳诗”,把这位退休提刑官听得一时语塞,不知所以,无言以对,只是“诺诺”应之,因为在他看来,一个和尚怎么能如此不正经乃至如此放肆,不但引诱他人去回忆是否读过“小艳诗”,而且自己居然还口出“小艳诗”,这也太不像话了吧,太有损于佛教的形象了吧。然而,他哪里知道法演禅师的良苦用心和玄妙禅机!法演禅师乃是想以“小艳诗”为方便来激发他的活力——禅是活泼泼的少年气象,而非死沉沉的老年状态,“禅是活的,禅不是死的。刻意的坚强、冷漠不是禅,发自内心的活泼自在才是禅。禅,不是死水一潭,真实的禅是有情感、有思想、充满生活的气息”,禅的目的,说一千道一万就是要激发人的活力,只要能激发人的活力,“一切法皆是佛法”皆是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艳诗”无疑也是禅,因为它能激发——至少能帮助激发——退休提刑官基于人性本能的活力(这是人之常情),只有当人性活力被激发出来后再去学佛,学佛才不会学偏不会学死,才会越学越活,须知学佛是“学活”而非“学死”。然而退休提刑官当时根本不知道法演禅师叫他回忆的“小艳诗”就是他所需要的禅法,就是法演禅师为他指点的法门,结果错过了一个绝佳的学佛入禅的机会,这就象《坛经》中所说的,“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临走时,法演禅师送给退休刑官“且仔细”三个字,意思是叫他回去再仔细琢磨琢磨,琢磨什么呢?琢磨“小艳诗”就是他所需要的禅法,至少也是他进一步学习禅法的方便。

法演禅师用“小艳诗”来逗拨退休提刑官,虽然由于机缘不合,退休提刑官只“认得声”而不知所以,无动于衷,但却触动了另一个人的心弦并最终成就了他,这个人便是当时侍立一旁的圆悟克勤,这正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作为“柳”, 圆悟克勤开始的时候也对法演禅师之“举小艳诗”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并好奇地向后者探问个究竟,结果被后者“聻”地一喝而“忽有省,遽出,见鸡飞上栏杆,鼓翅而鸣”,既然“鼓翅面鸣”,那这只鸡肯定是只公鸡,因为母鸡是不会打鸣的。观察过公鸡生活并了解其习性的人都知道,公鸡只在两种情况下打鸣,一是大清早司晨打鸣,二是在与母鸡交配获得性满足后打鸣(这个我以前在农村老家经常见到)。从前述引文的具体语境来看,圆悟克勤所见到“飞上栏杆,鼓翅而鸣”肯定是公鸡性满足后的打鸣,这种打鸣也就是公鸡所作的“小艳诗”。公鸡因性满足“飞上栏杆,鼓翅而鸣”,好不活泼,多么快活,这难道不就是活泼泼的禅机的真实写照吗?“鸡”者,“机”也;“机”者,“鸡”也,圆悟克勤一下子茅塞顿开,明白了法演禅师为什么在面对退休提刑官时要“举小艳诗”了,因为禅是活泼泼的,而“小艳诗”正好能让死气沉沉的退休提刑官象性满足的公鸡一样活泼泼地“禅”起来。有此一念,圆悟克勤便立马“袖香入室,通所得”,写下了这首被汪正球命名为《投机偈》的“小艳诗”。投的是什么“机”,投的是“禅机”。“小艳诗”就是投合禅机引发禅机的禅法。法演禅师看了圆悟克勤所写的这首“小艳诗”,大喜过望,叹曰“非小根劣器所能造诣”所能写得出来,并遍谓山中耆旧曰:“我侍者参得禅也。”遂将圆悟克勤“推为上首”——此“小艳诗”之非同一般可想而知。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陈 坚 编辑:梁莉娜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