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文化大观园之大爱济慈

2012年10月18日 16:12
来源:凤凰卫视 作者:凤凰卫视

解说6:今天的慈济世界,拥有四大志业八大法印,作为一个佛教组织,他们的志业囊括了慈善、教育、医疗、人文、环保、骨髓捐赠、国际赈灾等多个领域。而作为这份庞大志业的缔创者,证严法师似乎书写了太多的惊叹和不可能。

 

解说7:1937年,在台中清水县,一个乖巧的女孩呱呱坠地。

德凡:她呢出生地是在清水,虽然是小,可是当然也是地灵人粹,因为是中部地区,开发也蛮早,我想这样的两个字,在上人孩童的心灵呢,也烙印蛮深刻的一个印象,清水。

王鲁湘:这两个字就非常具有诗意。

德凡:清水之爱,以后后来上人常常讲到清水之爱,就是清净无染的大爱,所以地灵人杰,出了这么样一个悲智双韵的智者。

解说8:幼年时,这个天性柔软标志的女孩子被承嗣给自己的叔父,从此以叔婶为父母,移居到台中的丰原镇。

德凡:上人是生长在一个很富裕的一个,家庭里面成长的,在中部的一个地区,那么应该说是她的养父经营蛮大的一个电影业,也是传播,跟你们一样。那么事业做得很大,所以上人从小呢,不仅是衣食无于匮乏,而且相当的充裕,她拥有蛮多的一个物质的条件,可是在那样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境生活里面呢,却因为悲心很重所以就很敏锐,这个世间她所看到的一切,她就很敏感,比如说父亲的突然的往生,五十几岁,五十出头,壮年呢,突然一刹那之间心跳就停止。

王鲁湘:很无常的感觉。

德凡:对,就无常就发生了,养父非常地疼惜疼爱上人,所以父亲的往生给上人一个相当大的一个打击。

解说9:父亲离开她时,正值上个世纪40年代,那时,二战的战火不可避免地烧到了台湾。一时间,百姓流离,民不聊生。

德凡:二次大战的时候她还年幼,大概七八岁那个时候,所以呢眼见这个战乱的流离,战乱的一个残酷,就觉得人世间,因为小孩子的心灵总是会刻画,应该是觉得说,这个世界是充满着真善美的,小孩子不会想到一些很可怕丑陋的事情嘛,可是怎么会有战争这件事呢,怎么会有国跟国之间的对立,冲突,乃至于引起彼此的这个,

主持人:杀戮。

德凡:杀害呢,相残呢,这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不能理解的一件事情,所以对那样的一个很善心,很单纯的人的心理,打击是没有办法去想象的,又经过战乱的无常,人性有那很残酷的那一面,然后呢又体会到那种温馨的父亲的慈爱。又有慈爱,然后人心又很残酷,那这个世界到底出了什么事情呢,所以在她心里呢,都一直怀着很多的疑问,很多的为什么,为什么?

解说10:父亲的突然辞世,加之战争的离苦让彼时的证严心情久久难以平复。为了让往生的父亲在身后世界有个安心圆满的归宿,证严法师决定,到寺庙里给父亲做一次超度。

德凡:那时候台湾的寺庙都是盛行说送《梁皇宝忏》。

王鲁湘:《梁皇宝忏》。

德凡:这部忏文,所以呢上人就跟着寺院里的法师们在礼颂,礼忏这部忏文,从忏文里面呢,上人发现说,原来有因缘果报这四个字,一切都是业力,自己的过去生呢,做了什么事情就写下了怎样的剧本,带到这辈子。上人相信她的父亲呢,在生的时候是好人,下辈子一定也是这样一个好人家,所以上人就心呢就比较。

王鲁湘:比较释然一点了,就是这样子一步一步地去接近宗教,就经常往寺院里面去走动,听这个佛教的经典,那也下功夫去研究西方的一个,欧洲的他们的所信仰的这个天主教,基督教的各种的经典,乃至于儒家呢,四书啊,这一些《论语》《孟子》《中庸》这些,《大学》,那上人也都有去涉猎,就是在寻觅,在追寻,想要终身依指的一个宗教。

解说11:1961年,年仅24岁的女孩离开了富裕的家庭,与同修的法师一起,在台东县鹿野山上的这间破旧简陋的寺庙里开始了最初的清修。那时,山上清冷,没水没电、没米没油,日子的清苦自不必说。可为了表示自己弃俗的决心,她在离开小屋,辗转到了花莲后,自行落了发,从此青灯古佛,钻研佛礼。

解说12:1963年,闷头苦修的小尼听说台北临济寺开坛传戒,她自然不愿错过此次学佛的机会,于是便欣然前往,哪知这个决定却给她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因缘。她在那里,遇到了未来的恩师,佛教界鼎鼎有名的大比丘,印顺大和尚。

德凡:师公那时候经常在慧日讲堂在弘法在。

王鲁湘:他在那弘法。

[责任编辑:马本州] 标签:文化大观园 王鲁湘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