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南宋丛林山门榜:媒体性质与功能性作用
宋代丛林体制中涉及常规性文件形式颇多,除来自外部的文件如朝廷“敕黄”等,丛林常用文件格式有“榜”、“疏”、“帖”、“状”、“单”、“牌”及砧基簿和各种与财务会算有关的“账”、“簿”、“册”等,实际应用中各种文件形式还可细分,如“牌”就还分为“照牌”、“茶牌”、“戒牌”、“腊次牌”、“煎点牌”、“念诵牌”、“巡寮牌”、“入寮牌”、“放参牌”、“净发牌”、“直(值)堂牌”等,皆指写在(木制)照牌上、公布在丛林各种不同活动场合的公共性告示, 名目繁多。其中“榜”是丛林一种常用文件形式。
根据媒体定义,上述丛林体制内各种文件形式中惟“榜”具备信息公开性、宣示性、交流性特征,具有显著的媒体性质,其他皆属丛林体制内部的制度性管理文件,不在本文主题范围内。
宋元清规及其他佛教文献中统称丛林榜为“山门榜”,如《敕修百丈清规》述丛林两序之“书记”职:“书记,即古规之书状也,职掌文翰,凡山门榜疏、书问祈祷词语悉属之。” “山门榜疏”指“山门榜”和“山门疏”两大类丛林日常管理中的文件格式,“山门疏”是丛林(山门)各种内部性质的文件类型总称(如上述),“山门榜”也有多种形式和名称(下文详),北宋已出现在丛林体制,南宋丛林生活中被普遍应用,联系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先进的南宋社会媒体系统之历史背景,是本文考察视角以南宋为主。
(一)丛林山门榜之种类、名称与书写材料略考
古汉语“榜”字含义有五:1、木片,2、匾额,3、揭示的名单,4、官府的告示,5、题署。 本文主要指第四种意义上衍用的情况,但非为“官府告示”,而是丛林中使用、在寺院内外公共场所张贴以宣示丛林生活与管理中与公开性信息有关的具有“告示”性质的公共性媒体。
榜是宋代丛林普遍使用的在寺院内外公开张贴的一种文书格式,其中有的张贴在寺院庭院内特定场合,有的直接张贴在三门。张贴在三门的意味内容完全向社会公开,具有公开宣示性质,而张贴在寺院庭院内的榜,因当时寺院本身是完全向社会公众公开放的公共性质的宗教活动场所和社会文化活动中心,所以也具备向社会公开的传媒性质,如丛林榜曰:“各乡曲依所出榜,诣各处团拜。” 即公众来寺院要根据庭院中榜文传递的指示性信息参加相关活动。
山门榜在具体使用中根据内容不同而有不同名称,如从宋元清规及诸佛教文献记载有:山门榜、黄榜、小榜、茶榜、汤榜、茶汤榜、人事榜、挂搭榜、暂到榜及“牌榜”等,各种榜文内容与功能性作用从名称可知一斑。
山门榜书写材料主要是纸。如北宋《禅苑清规》曰:“(书状)主执山门书疏,应须字体真楷,言语整齐,封角如法,及识尊卑触净僧俗所宜。……如写常住书信,即用常住纸笔,如写堂头书信,即用堂头纸笔。” 又如元《敕修百丈清规》刊载一项“黄纸书写”之山门榜“黄榜式”。 可知一般情况下用纸(如“草单”)书榜张挂。
但是一些特别场合则用绢素写榜。如南宋《丛林校订清规总要》述迎请新住持仪式之“茶榜”:“茶榜,择人叙德,书于绢素,其礼至矣。” 《敕修百丈清规》载:“凡十方寺院住持虚席,必闻于所司,伺公命下,库司会两序勤旧茶,议发专使修书(原注:头首、知事、勤旧、蒙堂、前资僧众)、制疏(原注:山门、诸山、江湖),茶汤榜(原注:专使署名),请书记为之……用绢素写榜。” 是知当迎请新住持等重要场合需体现尊贵礼节之时用绢素写榜。
(二)丛林山门榜之张挂场所与功能作用
山门榜作为一种公共传媒,张挂场所都是在公共场合,其中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在面向寺内外的三门,一是在寺院庭院内举行宗教活动的各相关场合。
作者:王仲尧 编辑:王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