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日,当代宗教媒体的定位与责任研讨会在上海玉佛寺召开。中国基督教两会《天风》杂志编辑王从友在第一场学术报告会上发表了题为《也谈宗教媒体的定位与社会责任》的主题演讲。摘要如下:
2007年3月,一则“香蕉致癌”的传言在社会上开始传播,在部分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这一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大大加强。媒体的加入,给这个传言加上了真实性和权威性,以致使海南省的蕉农损失惨重,而消费者也陷于恐慌之中。从“香蕉致癌”事件到“纸馅包子”的虚假电视新闻,近年来,类似事件远不止此。它们都指向了一个问题,媒体的社会责任。
诚然,媒体,特别是新闻媒体享有着采访、报道、舆论监督等等权力。但权力和责任是彼此相伴而生并且相承而行的,如同没有权力的责任是不牢靠的一样,不负责任的权力是极端危险的。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群体的组织,概莫如此。因此,当我们在谈论媒体的权力时,也不能忽视媒体在享受权力的同时所要承担的相应的社会责任。宗教媒体亦然。
我是来自基督教《天风》杂志的,以下就结合《天风》杂志的情况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宗教媒体是公共媒体的一部分
公共媒体的社会化功能表现为传递知识、技能,教导社会规范,树立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等。在传统社会中这些功能主要由家庭、学校以及其他特定的社会机构来完成,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媒体则成为社会化的主要手段。
宗教媒体因其受众范围小,往往不受人注意,但宗教媒体自身却不能因此忽略了自己是社会公共媒体的一部分这一现实,要清楚地认识到宗教媒体也具备公共媒体的基本功能与责任。以基督教刊物《天风》为例,在《天风》的发刊词中,创刊人吴耀宗先生就指出:“本刊取名《天风》,没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天风》二字,在中国文学上是一个熟识的名词,它也多少带点宗教的意味。在现在忧患交煎的时候,我们愿意同着读者,仿佛登了一个高山,仰观俯察,顾后瞻前,让天上飞来的清风,把我们混乱了的脑筋,吹得清醒一点,把我们迷糊的视线,弄得明亮一点,把我们沉闷的心情,煽得火热一点。”这“清醒”、“明亮”、“火热”的信仰体认有何现实意义呢?吴耀宗先生是这样说的:“本刊是一个基督教刊物,基督教对社会生活的基本主张,是自由平等博爱。这一主张的基础就是上帝为父,人类是弟兄的信仰。现代民主主义大部分是从这种信仰产生出来的。把这一个富有革命性的信仰,应用在中国现在的问题上,使它能够变成转移危局,救赎人生的力量,就是本刊的使命。”“这就是本刊的使命”,这铿锵有力的短短几个字短短几个字表明,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作为中国基督教的第一媒体渠道《天风》,已经主动肩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希冀透过基督信仰对生命与社会现状有所关照和引导,而《天风》作为中国基督教目前为止唯一公开发行的期刊,也一直持守着对生命关照与社会关注的传统。
二、 宗教媒体当以服务信众为己任 以服务社会为目标
1、基督教媒体的定位
在谈宗教媒体社会责任的时候,首先要谈谈宗教媒体在本宗教内的责任。脱离自身特性与服务范围而谈的社会责任是不现实的,甚至会使媒体的基本功能也因为失去了受众的信任而丧失。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联系党和群众利益的桥梁和纽带的中国新闻媒体,其权力来自于党和人民的赋予,离开这一根本,一切权与利都是奢谈。一个宗教媒体如果背离了赋予其发行权利的政府或是实现其影响力的本教信众,其引导效果也必会打折扣。
只有本着服务信众,帮助他们提升信仰层次的目标,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因为宗教信徒本身就是社会的一分子。从西方某些国家的经验来看,他们十分注重让媒体为宗教服务。他们不仅将宗教媒体视为公共媒体的一部分,而且努力使它们的作用最大化。美国学者温姆胡瓦认为,“媒体完全可以为宗教服务,完全可以真实、客观地反映宗教的精神和思想”,善用媒体为宗教服务,代表基督教世界的主要理念,反映基督教与西方媒体的积极协作关系。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又注重为宗教提供适合的空间与平台,使宗教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中国的国情与社会处境中,宗教媒体也同样可以在各自的受众范围内实现媒体为宗教服务,更好地宣扬公民社会职责的教导,从而达成媒体为社会服务的结果。自1980年复刊以来,《天风》已成为中国基督教广泛联系基督徒及社会各界的纽带;体现中国基督教按“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原则,爱国爱教、独立办教的真实面貌;成为中国基督教两会引导广大基督徒积极参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媒介。为了增强对广大基督徒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天风》还特别开设了“社会服务”栏目,对信徒中为社会服务作出积极贡献的个人与教会进行采访报道,通过榜样的来影响更多的人加入服务社会与大众的行列中。
2、媒体要做“安全阀”不做“助燃剂”
由于媒体的传播具有深层次的解释功能,通过“解释”,向人们阐释危机发生的背景、起因、影响以及发展趋势。
近些年,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些变化与调整,同时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各种自然灾害等危机事件发生率相对较高。在这些危机性事件中,媒体的引导对于危机的干预与处理是非常关键的。
一般来讲对于公共危机管理,媒体首先要做好全面报道,尽可能及时地将真相告知公众,廓清谣言,稳定人心。其次要做好舆论引导。当危机来临时,由于社会有较大变动和震荡,导致刺激意见的出现并汇集为舆论,而舆论又反过来影响着公众的意见和情绪。此时,如果进行正确引导,舆论就有助于危机的解决,而如果引导不善,舆论就有可能形成阻力。媒体可以从积极方面宣传引导,也可以从消极方面作宣传。对此,媒体要做危机事件的“安全阀”,不做“助燃剂”。 宗教媒体在危机事件中有其独特的影响与作用。因为宗教媒体本身在信众中的可信度与权威性,比当下社会媒体要来得高。因此,宗教媒体在服务自身会众的同时,如果能在社会危机出现时,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引导,就会服务大局,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中发挥积极的影响。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与全国人民一样,中国广大基督徒踊跃奉献,为救灾尽力;举行各种祈祷会,为灾民祈祷。但当时在教会中也一度流行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上帝的惩罚,并鼓励人要认罪悔改,使得基层教会很多信徒信以为真,以讹传讹,人心惶惶。《天风》就邀请一些牧师从信仰的角度就如何看待自然灾难,自然灾难是不是必然是上帝的惩罚等方面谈自己的认识。强调灾难中我们要看到自己的责任,通过《圣经》具体内容来宣扬灾难与惩罚并不是上帝的心意,他的心意乃是要人学会在灾难中彼此关顾,展示爱心。这样,我们通过几万份的刊物,不仅将正面积极的信仰中对待灾难应有的态度传递给《天风》的读者,更借着他们的口传递给全国各地的信徒。因为有一些基层教牧同工知道“上帝惩罚论”不对,但又不知道怎么宣讲,《天风》上的文章,就成了他们讲台上的信息。这对于促进整个中国教会的稳定,激发中国基督徒奉献金钱与爱心来帮助灾民度过难关,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引导。
在去年新疆出现打砸抢事件后,《天风》即时联系当地教会,询问教会情况,当得知教会没有受到什么冲击,并且积极举行祷告会,为国家的和平与人民的安全祈祷,并积极为官兵与居民提供服务时,就约请当地教会的牧师,将他(她)们所见、所闻、所做,写成文章发给我们,这样,既帮助了全国各地的信徒了解当地情况,又通过当地教会的恰当回应,引导信徒正确认识整个事件。文章刊登后也确实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 宗教媒体当下的挑战与机遇
1、媒体低俗现象与宗教媒体责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的功能在不断地扩大,其影响也与日俱增。但媒体中也出现了一些迎合低俗而忽略社会责任的现象。也有个别媒体则热衷于捕风捉影,人为炒作,夸大事实,追求以轰动效应创造高收视率、收听率和发行量,甚至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在利益驱动下,也出现“有偿新闻”屡禁不止的现象。
面对当今社会新闻媒体的良莠不齐,信任度降低,宗教媒体是有其独特的优势的。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宗教媒体本身是以本宗教的信仰为基础,在信徒中的权威性与影响力较高。另一方面是宗教媒体在报道中结合了自己信仰的角度,是以引导信徒在生活中更好地应对为目标,因此,其所带来的不止是新闻效果,更是在生活中对社会现象作出具体的回应,其实,这也正是媒体的引导的最终目标。
在当今媒体功能不断扩大,不良风气日盛的情况下,宗教媒体理当发出自己的声音,阐释本教教义中对社会伦理规范的教导,鼓励本教信众在当今世代中践行信仰,做社会道德与规范的持守者与捍卫者。如果能运用好自己独特优势,不仅可以为正社会这风,亦可为本宗教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2、电子媒体的挑战与宗教媒体的机遇
电脑与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媒体的传播方式。在信息传播方面,互联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在信息传播时效上的及时性、信息储存的极大丰富性、传播的交互性以及信息传播结构所具有的开放性都使传统媒体望其项背。不过,目前的事实表明,报纸等传统媒体并未因此就失去它们存在的价值。综观世界新闻发展史,历次新媒体的出现也从来没有完全取代已有的其他媒体。据我了解,宗教媒体目前还是以纸质媒体为主导的。
我们当如何挖掘纸质媒体的潜力,开拓电子媒体的世界,使之成为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信徒与社会的传播途径,是我们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媒体功能的扩大,媒体对权利的诉求也日益增强,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新闻媒体的责任的重视。不可否认,媒体绝非媒体自己的媒体,乃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媒体。宗教媒体亦然。在考虑自身的权利的诉求的同时,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引导受众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引导受众安度危机时刻,这都是宗教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
编辑:邢彦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