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东亚佛教音乐交流暨学术论坛,二十六日第一场由中央音乐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院长袁静芳教授主持,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吕锤宽、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副主任和云峰教授、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周耘,分别就「论台湾释教仪式音乐之源流」、「格姆女神当家的地方-论喇嘛教及其音乐在云南摩梭人中的传播历史与社会地位」、「当代中国大陆佛教仪礼音乐的宗教性与世俗性交织现象探析」提出研究报告。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吕锤宽表示,台湾释教是一种以佛教文化为内容,专门为民间信众超度法事之「类.宗教」的专称。从其仪式空间所呈现的神明系统、科仪内容、使用的经忏等,能确定「释教」为另一种诠释佛教超度法事的宗教文化现象。释教仪式音乐富有多样性,包括仪式主持者于科仪经忏中,演唱的乐曲有固有者、有南管曲调,仪式中的过场音乐则用北管牌子或谱。
主持人袁静芳教授,在结论中表示:佛教的礼仪与功能,要能反映历史,结合现代做客观、深入的探讨,优势宗教要能切合时代,撷取社会精华,不要墨守成规,方能提升其层次。
「东亚佛教音乐交流暨学术论坛」第二场由韩国汉杨大学名誉教授权五圣主持,韩国谷音盘研究会会长李辅亨、釜山大学教授崔昍、东国大学讲师尹昭喜分别发表「韩国梵呗中的京山制和岭制」、「庆尚南道马山白云寺石峰金且植传承的水陆斋的沿革和特征」、「韩国及台湾的早晚课与诵经对比研究」等三篇论文。
李辅亨表示,韩国佛教音乐是按照地域区分为京山制、完制与岭制,前两者在音乐有许多共通点,而岭制因使用「广锁」这项法器,节拍性比前两者强、有朝气,因此也造就出独特的岭制音乐。
随后,崔昍与大家介绍韩国水陆斋(台湾称之为水陆法会)的缘起及流变,崔昍也透过VCD介绍石峰金且植的水陆斋,他鼓励大家晚间出席韩国佛教音乐交流节目,将可与法显法师的水陆斋做一比较。
最后,尹昭喜分析韩国松广寺、台湾佛光山、台中慈光寺等寺院,在早晚课诵的仪式、所需法器、课诵内容、旋律等方面的差异,她表示,韩国的早晚课仪式长,读经时间短,大多数只诵读《般若心经》,唱腔上趋于传统,但台湾却完全相反,且旋律也较规律、课诵内容丰富,但两者的音乐都具有「五音阶」的共通点。
与会的大陆、香港学者则针对尹昭喜提出的「五音阶」论点,纷纷表示其它看法,尹昭喜强调,声音与语言本来就有很大的关联性,因为台韩在课诵的节拍、旋律上都是全音节,因此她大胆推测,中、韩文在发音上有部分相似的地方,因而发展出「五音阶」的共通点。
权五圣教授期待下次能邀请更多日本、香港的学者来参加,必定能更丰富、提升东亚佛教音乐的水平。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周耘,针对江苏天宁禅寺在佛教礼仪音乐受到世俗的影响,提出天宁寺的佛教礼仪,刻意保有经忏道场及梵呗的传统风格,但面对现代化、全球化的浪潮,大量的世俗音乐,如:民歌、歌谣、流行歌曲、戏剧、影视音乐等之不断渗入,而且似乎一般大众也相当能接受之类改变。
第三场「东亚佛教音乐交流暨学术论坛」,由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吕锤宽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相关研究员项阳、普贤寺监院妙乐法师、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蔡灿煌,分别就「佛教、道教与民间乐社用乐相通性的思考」、「佛光山『佛教音乐』实践历程之研究」、「梵音何胜世间音?从『文化分析』探讨」提出研究报告。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相关研究员项阳,就佛教、道教与民间乐社用乐相通性的思考问题,提出:佛教、道教与民间社团所用音声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一致性,是一种历史上形成的客观存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他认为应选取合适的音声和相关的乐曲,既能为宗教服务,也可拉近与社会的距离。
高雄普贤寺监院妙乐法师,就佛光山「佛教音乐」实践历程之研究提出看法:星云大师认为任何宗教宣扬教义皆少不了音乐礼赞,因此从念佛会的梵呗唱诵到青年歌咏队的创作佛曲,乃至佛光山梵呗赞诵团的成立,将人间佛教透过音乐传播,实现大众性、普及性、喜乐性的生活佛教功能,建构起「弘法利生」、「经验平台的建构」与「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多元运用」等,属于佛光山「佛教音乐」的实践精神。
「佛教音乐不外传统固有与吸收当代流行两类」,主持人台湾师大教授吕锤宽做精要结语,他表示,当传统与现代结合之后,佛教音乐就能为寺院、民众所接受,而发挥弘法、利生的功能,即是美的音乐、梵呗,就如取一瓢长江水,因其远源流长,何能确定取自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