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比丘尼的出家经验与社会关怀(一)
2008年03月31日 09:05法华论坛  【
相关标签

 这里其实还是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一种对别人的窥视欲望?就像我刚才讲的,有时是为了好心,有时则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力,因此我在学生中也发现当别人有眼线耳目的,表面上不说他怕他的住持位置被占去,或他怕他的师长位置被推翻,说成他担心这些小孩在修道过程中不好、不上轨道、担心他们被带坏了等等,这些他都需要去了解。而因他只有一双眼睛,一双耳朵,当然就需要一些人,告诉他哪个人怎样?哪个徒弟怎么样了?哪个学生怎么样了?但纵使开始是基于善良的心,其结果还是不变的。总的来讲,我们为什么要有对别人的窥视欲望?就算要助人成长,无论如何只也只能从旁辅助,无论如何都不该管到别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是否要修道上成长,是他自己的事情;他真的不需要这个成长的时候,自己会走上另一条路。所以这些事前的窥视都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反而常在人际关系中产生很大的不信赖,那这些底下的人其实不需要用耳目去了解他,不需要有抵挡窥视的抗拒感,如此一来,彼此之间因相互信赖,沟通流畅,反而比较清楚彼此之间的真正状态。

(五)、小结与实例

在我多年出家的经验中,第一次让我感受到威权心态产生的结构的弱点,它也是值得我们佛教界去反省的问题。而且在这样的制度中,还有一个根本的结构性问题就是:往往权力可以转移,声望却不能转移。一个住持过世以后,会产生什么结果呢?当然住持在世的时候,结构是很单纯的,一个师长带着一群徒弟。等到师长过世以后,变成是徒弟的其中一位当住持,这时候产生的是权力结构的问题。徒弟本身大家都是师兄弟,毕竟就没有师长的威德,所以当他当住持的时候,他有没有办法像师长一样,产生同等的权威来统理大众?往往除非他具有领袖的能力,不然一般来讲是不容易。

师长时代,是道风很好的寺院,大家徒众们过着非常简单纯朴的生活,等到师长过世了,其中一个徒弟当住持,这时候问题就发生了,这些师父们都是很好的,到现在我还是蛮敬重这些师父们,所以我讲的不只是权力结构,我也不认为是哪个人的性情问题。起先呢,他们有时候总是会到村落去嘛,村落有一些信徒就会招师父们说:「来啊!来啊!来看杨丽花歌仔戏啊!」这些师父们好意嘛,就进去看看。进去看看觉得很好看,第二天就会再跑过来看。第二天第三天,天天过来看,就问一问电视机价格多少?一听也不贵嘛。回来就在自己的寮房里面买了一个电视看,事实上在那时候,寺院整个都没有电视,可见那个师长要求弟子们所过的简朴生活之严谨。可是等到他自己有电视了,在寺里看杨丽花歌仔戏的人,可能就不只一个两个了,反正有了电视大家又很好奇,就会有几个人都跑过来看,几个人一听,电视价格也不贵,就这个也买了,那个也买了,就买了好几架电视。那寺院上一代出家人,还是心性淳厚,当年都还是搬材运水、种田的,苦过来的人,所以基本上都还知因知果,生活不敢太离谱。顶多看个歌仔戏、看个新闻,最多加个八点档。但是过后就不同,为什么呢?接着会有新人进来。新人进来以后,师长带着新人一起看电视,其他的更是人大看特看。如此一来,这可不只是歌仔戏加八点档,而是从开电视到唱国歌。

你看到一个寺院就是这样子,它可以从一个道风非常纯朴,到一个无所谓道风这样的程度。我谈这个问题,没有含任何的讥笑意思,而且就算我陷入那个情境,我也不一定能脱离熏染而特立独行。我只是谈一个问题,就是它为什么会这样急速的转变?人家说「富不过三代」,它只不过两代,从师长到徒弟、到下面新近来的是三代,为什么在道风方面会有这么剧烈的变化?其实这个住持本身也很有心想要向好啊,这个住持本身房间也不放电视啊,而且这个住持最出不会很喜欢看电视,或带头看电视!但最后为什么会搞成这个样子呢?我们试想这样的寺院,如果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依于师长的权威,而是由制度来维持,也就是依于每月公众的布萨,则寺中道风的维系,会是基于一种共识,而不是师长的权威。届时若看到有人看电视,也许在布萨之中就可以提出来,表示不妥当,经此一检讨,也许那件事情就不会再发生了,或不会演变成像现在这么严重。

其实人何公众事务,如果只凭人治而无制度维持,往往都会出现这个问题。因人若有强大的权力跟能力,就可以管得住大家,可是一旦没有那样强的权力和能力,就不可能成为大家心目中共同的规范,所以必须靠制度来维持,才能使自己管理自己或大众管理自己。我觉得反省这个问题很重要。当然我在此提这个问题,所整备的也不够周延,没有仔细再去思考或找一些资料来佐证。但我仍要提提早期印度的僧团情况。虽然佛教僧团,在佛陀灭度百余年之后,因为戒律的观念不同而开始分部派,但是在部派绵延持久的过程之中,僧团也同样绵延持久的存在,虽然玄奘大师到了印度,他看到有些寺院雕零了,但是大体来讲大部分寺院,僧团还是独立在运作,靠的就又依戒律的在运作着。

反观在中国的僧团情形,我们会发现常有「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味道,名山道场都是一代大德出现才一时形成的,于是十方有许多向往的人,纷纷来这边求道,俨然成为一个法务兴隆的道场。可是曾几何时,只要这个大德一雕零啊,这个道场衰败就很快。我们真的要留意一个问题,就是权力的「递嬗」(交棒)方式和制度结构的改造问题。也就是,它必需确实能是在教内审慎考虑的民主和法治的原则,并且能效法原始僧团的精神,而不能单仰赖传统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来改造,那是无济于事的。我相信,唯有透过这层反省,我们中国佛教的教团才能够保持去腐生新的能力。

« 前一页12345678后一页 »
作者: 释昭慧   编辑: yunw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