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海慈航:用最便捷的修行法体会“生”是苦便离苦
2010年12月23日 09:20摘自《彩云法雨》2010年第1期 】 【打印共有评论0

用最便捷的修行法体会“生”是苦便离苦。(图片来源:资料图)

“生”是苦,有什么样的“生”就有什么样的苦。“生”为母亲就有母亲的苦;“生”为父亲就有父亲的苦:这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生起作母亲的妄念,并因此想要这个、那个,执著于这个、那个,这就是母亲的苦;父亲的苦也相同,如果他紧抓着身为父亲的妄念不放,而想要这个、那个,执著于这个、那个,这就是父亲的苦。但是,如果是一个醒觉,具有智慧的人,就没有这种困惑与曲解,能清清楚楚地明白作为一个父亲(母亲)应该做什么.能以平常心完成应做的事,而不执着于“我是父亲(母亲厂的妄念,这样他(她)就没有父亲(母亲)的苦,并能给予子女良好的教养,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白:“生”为母亲就有母亲的苦,“生”为父亲就有父亲的苦,同样地,“生”为富翁,就有富翁的苦,“生”为乞丐,就有乞丐的苦,以下再举一例对照说明。

如果一个富翁整天迷惑、执着于“我是富翁”,这个念头本身就是一种苦,而这个富翁所有的言行都被烦恼所驱使,以致于更苦,即使晚上就寝时,也仍沉溺在“我是富翁”的念头里而无法成眠,所以说“生”为富翁就有富翁的苦:同理,如果乞丐为自己的不幸、贫穷。痛苦与困难而感到苦恼,那就是乞丐的苦。相反地,如果这两人能有片刻不再执著于那些虚幻的念头,当下就不再苦了——富翁不再有富翁的苦。乞丐不再有乞丐的苦。这就是有时候我们会见到乞丐快乐唱歌的原因,因为当时他没有“生”起乞丐的念头,不认定自己是正遭遇困境的乞丐,在那一刻,他止息了乞丐念头的生起,而可能“生”出演唱家、音乐家的念头来!假设一个贫穷的渡船夫时时刻刻执著贫穷的念头.划动船桨时也不免厌倦、自怜.那么此时此地他就如同掉入地狱般受苦;但如果他能不生起且不陷入这样的念头中,反而认为自己是在做应该做的事,明白工作是人的本分,并且内心醒觉而安稳地工作,那么他会一边划船一边唱歌。

所以请务必谨慎地认清以下的问题:前面提过的“生”究竟指的是什么?如果一个富翁任何时刻生起“我是富翁”的念头,当下就经历富翁的苦,一个乞丐产生“我是乞丐”的念头,当下他就经历乞丐的苦。相反地.如果一个人不这样自我认定,他就没有“生”,也就设有苦了——不论是富翁、乞丐、渡船夫等。现代人听不进这种观念,纵容自己被无明、贪爱、执著所支配,所以在一天之内就数不清有多少次会“生”为这个、“生”为那个……如佛陀所说:任何形态的“生”都不外是苦.唯有不“生”,才能不苦.所以每个人要时时刻刻小心,保持内心的觉醒、观照,不要被“我”、“我所有”的妄念所迷惑、干扰,如此.就可以离苦了,不管你是农夫、商人、军人、公务员.或者是什么身份,乃至是天神,都将从苦中解脱,但一认定“我是什么”,马上就经历苦。

如果掌握“有‘我’的妄念就有苦”,就可以了解佛教的核心义理,因而受用无穷,不枉生为人身、值遇佛法;如果无法了解这一层义理,那么即使你是佛教徒,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只是虚有其名,枉为佛教徒,徒列其籍罢了!你将如其它非佛教徒一样坐着饮泣.继续受苦;作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就要认真奉行佛陀的教诲,尤其是不要执意认为有”我”、“我所有”,做任何事都保持醒觉,就没有苦痛.如果真能这样,你就能好好下作并享受工作的乐趣。如果心里有“我”、“我所有”,所有的工作都是苦的,如此一来,任何轻松的丁作也将变成沉重的负担;如果内心不执取“我”、“我所有”.而能清清楚楚,那么所有的工作,甚至包括繁重、污秽的工作都将充满乐趣。

我们务必要了解这深奥而隐微的真理,它的根本就在一个”生”字。“生”是苦,只要能放下“生”,就能解脱苦,若一个人一天之内经验无数次的“生”,他就得受无数次的苦.但如果他完全不“生”,就可以完全没有苦了。所以,直接便捷的修行法(佛教的核心),就是在于持续缜密地观照心念,不让它出现轮回的状态.而维持心原有的涅槃境界。也就是每个人必须时时小心观照、守护心念,始终保持清凉、寂静的心境,不让轮回有机可乘,那么.心会培养出涅槃的习惯,在某个适当的因缘下,就会达到绝对、永恒的涅槃。事实上,我们每天都有短暂的涅槃——外在环境良好时的短暂涅槃,它是涅槃的样品,是预尝的涅槃经验。每个人都要好好保持这种涅槃,不要给轮回、“我”,“我所有”的念头任何机会,不要让“我”的观念出“生”。请小心保持醒觉,增长观慧!不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都要醒觉地做,不要有“我”、“我所有”的念头.轮[刮就没有机会出现,内心就会保持在原有的捏鬃境界中,直到完全习惯于涅槃,不再变化,这就是圆满的涅槃。

从小到大的生活方式就很容易让我们“生”出“我”、“我所有”,并且习惯于轮回,这已变成天性的一部分。沉睡在我们内心深处,难以拔除,这种性格有时被称为系缚或随眠。不管怎么称呼,都是指使“我”、“我所有”生起,制造“我”、“我所有”意识的习惯。在某种形态时,它称为贪;在另一种形态时称为嗔;又一种形态时,则称为痴。不管它是什么形态,都只是“我”、“我所有”及自我中心的表现:当“我”要某种东西时,就是贪;若得不到想要的,就生嗔;若犹豫不决、迷迷糊糊地,不知道需求什么,则是痴,都是陷溺在希望与可能性里。不管是什么样的贪、嗔、痴,都只是“自我”,一旦它们在心里出现,涅槃就会完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难以休止的轮回;人处在这个情况下,是很难活得长久的,幸好“自然”帮了忙。就像前面所说的人很自然地会疲倦,在睡觉和其它形式的休息时,轮回的过程便自动停止,情况因而改善,得以逃过“死亡”。

【头条】:泰国僧人在四川接受百岁长老“摸顶”礼(组图)

【观点】:陈红兵:佛教讨论俗谛的目的是为顺应世俗

【两岸】:华人佛教独家对话星云大师:两岸佛教交流及人间佛教

【觉悟】:用最便捷的修行法体会“生”是苦便离

【影音】:学诚法师:苦乐人生第十二讲

【图片】:图说释迦本生传(上)

【朝圣】:日游两寺思万千 千年古刹盼重光

【众生】:倾心藏香传承的阿贡活佛

【一日禅】:微笑竟能为自己带来逍遥与自在

【素食】:方便面的五种做法 生活可以将就也可讲究

【禅茶一味】:佛茶修习 澡雪精神静为本

【心灵物语】:怎样娶到比尔?盖茨的女儿

【慈善】:天津佛慈基金会向困难家庭捐款20万元

【佛艺】:不同特色的佛教服装文化(上)

【佛教常识】:修行是否应做到绝情、绝法、绝交?

【法讯】:厦门南普陀寺举行庚寅年冬季禅七起七仪式

【书店】:镇宅之宝 辟邪圣品《金刚经》精装版

【读书连载】:舍利:穿透岁月的雄塔

分享到: 凤凰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佛使 编辑:邢彦玲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