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教儿识字读书,是我国的优秀传统。远的孟母择邻,千古佳话,宋欧阳修四岁父亲死,家穷置不起纸笔,母亲郑氏以荻杆画沙地教儿,欧阳修勤奋学习,读书成诵。成为大学者,大诗人。《古文观止》选了《丰乐亭记》、《醉翁亭记》他列入唐宋八大家。又撰有《新五代史》与人合修《新唐书》。
教儿读书,尤其挑灯夜读,更是读书人常常引为母爱的征象。清乾隆时的洪亮吉六岁丧父,孤苦无依,母亲蒋氏带他寄居外婆家。母亲在一盏孤灯下,夜半一边纺线,一边教儿读书到天亮。后来洪亮吉纪念母亲,请人画《机声灯影图》。写诗:
夜寒窗隙雨凄凄,长短灯檠焰欲迷。
半分纺丝半分读,与娘同听五更鸡。
这种与娘同听五更鸡,在灯影摇曳火光不明下苦读激励人心,也使洪亮吉成为清中叶第一流人才。1961年邓拓在《燕山夜话•欢迎杂家》中说洪亮吉的文集几乎无所不包,其中人口论著作比达尔文还早半个世纪。洪说乾隆年间,户口比三十年前增加五倍,比六十年前增加十倍而生产跟不上。洪亮吉是当时最清醒的人。
母亲在孤灯下教儿几乎成了文人忆念母亲最好的写照。到了道光年间又有《篝灯课读图》,此图为刘放所得。1991年送给朴老请题诗。朴老看到此图,感慨系之,因为自己幼年就是母亲教养下,学诗学词学作对联的。甜蜜的回忆,母亲不仅劬劳管家而且是慈母,特别对长男,心想把自己满肚的诗书倾入儿怀。除了白天塾师外,晚上点起豆油灯,一字一句地让儿背诵。朴老三岁时,因辛亥革命江西黄部入安庆劫掠,家人逃避到太湖寺前河老宅,从四岁到十三岁,九年间,慈母教儿史、文、诗、词、曲。这也是太夫人自己从小由家庭长辈传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