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济世利人的慈善事业
2008年10月07日 08:52《法音》  【

21世纪的中国和中国佛教都面临着希望和挑战,佛教将担负起比以往更复杂、更艰巨的使命。其中之一,就是发扬佛教的慈悲精神,广泛地开展济世利人的慈善事业。

对于一般人来说,当他饥寒交迫、疾病缠身时,他最想要的是吃饱、穿暖、治病,然后才是信仰需求。因此,佛教需要发展慈善事业,使人们摆脱贫困,引导他们向上、向善。而且,佛教的慈善事业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慈善,更是精神上的慈善。受到帮助的人,一方面得到物质的援助,同时心灵也得到净化。另一方面,我们救助别人的同时,也是提高自己道德、升华自己人格的过程。作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就要对社会和他人有所奉献,何况一名以弘法利生为事业的佛教徒呢!

佛教的大小乘都提倡慈悲,尤其是大乘,更以慈悲济世为己任。所以,菩萨的六度之中,布施第一;发心之中,菩提心为最。《华严经·行愿品》中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因此,通过发展慈善事业,解救众生的苦难,不但能使人民安乐、国家安定,而且能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佛教徒藉此才能真正实践和体现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

在我国古代,佛教慈善事业曾兴盛一时。如东晋的佛图澄、竺法旷、诃罗竭等大师就以医疗、施药救济民众。到了唐代,贫民救济事业尤为兴盛,并建立有养病坊和悲田院制度。禅宗的神会禅师就曾在滑台的大云寺举办过无遮大会。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作者: 果彻   编辑: spring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