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近代中国佛教
2007年11月13日 09:38上海政协网  【
相关标签

佛教中与时俱进的改革运动一直绵绵不断,其思想动力一直长入近代中国社会。清末变法的知识精英和进步知识分子,从康有为、梁启超,到谭嗣同,再到后来的章太炎等,无不受到佛教的自我牺牲精神的影响,从而推动了波澜壮阔的近代维新和改良运动。

欧阳竟无居士

进入20世纪初,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佛教界,发生了化腐朽为神奇的革命转换。无论在僧界,还是在俗界,都有人倡导佛教的改革。从杨仁山、欧阳竟无到太虚大师,一大批知识精英都在鼓吹和实践佛教界的改革以至革命。从外部世界来看,这是一种新的前所未有的时节因缘所致。因为近代以来的中国佛教同中国社会一样,面临相同的困境: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入侵与压迫,基督教的势力扩张,农村社会的破落,传统儒家伦理的衰落,军阀的割据与战乱;更重要的还有,假科学昌明而对精神文明的颠覆,假政教分离而对传统宗教的迫害。所有这些都迫使中国社会中的知识精英不得不思考佛教的命运,不得不思考如何开发现成的宗教精神资源。

从佛教内部来看,佛教自身也有不少问题。“物必自朽而后虫生”,近代中国社会中佛教的虚弱,以及它所处的窘迫处境,都可以从佛教僧团内部的某些陈规陋俗寻出原委。佛教和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其根源是共同的。

太虚大师提出了教理、教产、教制三大革命,想以此来解决佛教内部的问题。太虚大师还直追世界潮流,积极投身于世界一体的政治化建设,接引了西方的民主、自由、科学等思想,且用了一生的精力,集合同志,奔走呼吁,力挽狂澜,虽然最终赍志而亡,但至少在培养僧才方面是卓有成果的。20世纪后半期最有名的佛教改革家和人间佛教的思想倡导者,大都出自他的门下。

中国佛教改革维新的历史任务并未完成。中国佛教适应现代社会的目标和口号并非没有一套体系性的思想。但中国佛教的生存环境是一个亟待完成现代化的现实社会。今天,我们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迅猛发展的经济的确是亚洲的乃至世界的奇迹。但中国佛教的积弊仍然不可谓不深和不广,因而以人间佛教为旗帜的佛教革新运动任重而道远。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在中国人逐步走向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佛教只有发挥传统的优秀成分,关心社会、关心众生,只有在积极适应社会主义这一现实社会的前提下,保持自己的宗教超越性与神圣性特点,才能不断革旧鼎新,不断进步,以正法引导群生。

中国佛教有着深厚的自我改革的传统与机制,能够从内部不断实现自身改革。中国佛教完成当代现代化改造这一历史任务的前提是,培养和建立一个“继承传统而能创新,适应现代而不世俗”的佛教僧伽。

作者: 立人   编辑: 薛斐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