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佛教在中国异化的思考
2007年10月29日 10:48  【
相关标签

对于原本是一种哲学体系的佛教来说,它的抽象的教义距离现实的生活过于遥远。为了在一个有着多神教传统的国度里存在和繁衍,它必须将自身融入到这个国家传统文化之中--对于佛教来说,这种融入就是将功利的因果报注入到中国传统的多神教之中。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中,佛教不仅赋予了中国传统的多神教以新的解释和内容,也在这一过程中将自身最终异化为一种功利性的工具,这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适应和改造的结果。

在长期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多注重从哲学的层面探讨佛与儒、道的相互渗透和事例,着重分析其宗教思想或教义的变化,乃至深入研究禅宗的演化。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只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体现。佛教的中国民间化、通俗化以及佛教僧尼日常生活的民族化趋向,则是佛教中国化的又一层含义。

李林在《梵国俗世原一家--汉传佛教与民俗》一书中通过对正史、僧史、野史、地方志、笔记小说、民间传说以及部分最新考古和民俗学研究成果的分析,得出结论:在中国宗教文化史上,所谓“正信佛教”向“民间佛教”的转型,是在宋代完成的。汉传佛教在宋代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式的转型:由于受到汉地民间风俗的影响,佛教逐渐脱离了它的正统观念和宗教精神而彻底沦入民间庶民信仰。宋代以后,中国的佛教更多地表现为民间宗教的样式,其主流精神已经与前代相差甚远。更具体地说,自宋代以后的中国化佛教是用原始佛教中的“因果报应、生命轮回”思想改造之后的多神教,它已经失去了原始佛教中“超越有限者崇拜”的思想精髓。

佛教的民间化、世俗化是双向的过程。一方面,佛教势力主动地使佛教基本理念简单易懂,深入民间,为此则从形式到内容都作了改动。这个双向过程的另一方面,是几千年不断丰富的中国民间传统以其巨大的威力改造着佛教,使其不得不与中国民间文化、民间信仰融为一体,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是不识字或极少识字的下层民众,士大夫阶层只占总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于能够精研佛学或通晓佛理的人更是微乎其微。一般来说,汉族的下层民众大都不是什么虔诚的宗教信徒,他们的诸神信仰大都是功利性的,也就是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抱佛脚”之意。他们往往度日艰难,整天为衣食奔波,因而根本无暇注意那些玄奥的哲理和繁琐的礼仪规矩,他们只是想求得丰年、子女平安、祛灾疗病、发财、工作顺利。因此,自来自异域的佛教如果要站住脚、必然要解决本土化的问题:面对人数众多的“愚夫愚妇”时,如何达到向他们灌输信仰的真谛。

自佛教传入东土伊始,便存在着与下层俗文化合流的趋势。两汉时与当时盛行的神人术数之学合流:一些僧人以仰观天象、占卜问卦、治病疗疾而著称,甚至不顾破戒,喝得酩酊大醉、倒卧路旁,以求与玄学清流的风度相合。唐代时通过变文和俗讲宣传佛教基本教义亦是很好的例子。变文及俗讲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形式,原是佛门为了传播教义、吸引民众而把佛教经典中的许多故事加以丰富和展开,有时还把佛教宣传的基本义理掺杂进世俗故事中。种种本土化的举措使下层群众接受了“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观念,佛教因此而在中国民间站稳脚跟,但是深奥的佛学道理也在这种本土化的过程中被逐渐的遗忘了。[附注:“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是印度教的观念,原始佛教的教义原本对此采取据斥的态度,但是印度教的强大影响终于使传入中国的大乘佛教采纳了这种观点。]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编辑: Zoe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