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乾隆钦定“十八罗汉”

2012年10月26日 09:00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钟葵

新昌大佛寺十八罗汉局部(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云南大理祥云水目山常住寺十八罗汉局部(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罗汉在印度没有多少故事,形象也很模糊。来到中国后便生动有趣了许多,小说和戏曲中有他们的故事,绘画和雕塑中有他们的形象,在艺术家的渲染和推动下,无论是十六罗汉、十八罗汉还是五百罗汉,都已深入人心,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佛教人物。

解读罗汉图像艺术品

在中国古代绘画、雕塑和文学作品中,罗汉的形象经常出现,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在龙门石窟看经寺洞还有二十九罗汉。有些人忍不住要问,为什么古代文学作品和艺术品中罗汉有时多有时少?罗汉到底有多少个呢?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要从什么是罗汉说起。

罗汉又称阿罗汉,是梵文Arhat的音译,古代文献又译为“阿罗诃”。按佛教典籍的解释,罗汉有三种含义:(1)“杀贼”,意思是杀尽一切烦恼之贼;(2)“应供”,意思是应受天人的供养;(3)“不生”(或“无生”),意思是永远进入涅槃,不再生死轮回。

最初只有四大罗汉

佛教有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之分。在小乘佛教中,罗汉是指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小乘佛教徒的修行分四种层次,每一种层次叫一个“果位”,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学位。这四种果位是:初果,名为预流果,获得了初果,在转生时就不会堕入“恶趣”。二果,名为一来果,得到此果,只转生一次。三果,名为不还果,得到此果,就不再回到“欲界”。四果,即阿罗汉果,修成此果,便代表诸漏已尽,万行圆成。得到此果位的人,就称为阿罗汉,简称罗汉。

可以说修成阿罗汉果是小乘佛教的最终目标。但大乘佛教并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在大乘佛教中,罗汉并非最高等级,至高无上的当然是佛,其次是菩萨,然后才是罗汉。

大乘佛学认为修成阿罗汉果只是自身解脱,而自身解脱事小,众生解脱事大。修行者不应独善其身,还要普度众生。因此提倡得道高僧做不入涅槃、常住人间、护法弘法的阿罗汉。西晋竺法护所译的《弥勒下生经》、东晋无名氏所译的《舍利弗问经》及昙摩难提所译的《增一阿含经》等佛教经典记载,释迦牟尼去世时吩咐摩诃迦叶比丘、君屠钵叹比丘、宾头卢比丘、罗怙罗比丘“住世不涅槃,流通我法”,直到弥勒出现在世间。这四人是释迦牟尼的嫡传弟子,其中罗怙罗还是释迦牟尼的亲生儿子。

跟随释迦牟尼修行而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人虽多,但似乎均已涅槃,无影无踪。最早住世的阿罗汉就是这四大比丘,即大乘佛教最早的四大罗汉。

释迦牟尼留下四大罗汉住世弘法,在佛教发展初期尚能满足民众的信仰需求。后来,随着佛教的传播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增加罗汉的人数就成为必然的趋势。有的佛经开始把罗汉增加为十六人。北凉道泰译的《入大乘论》说:“尊者宾头卢、尊者罗怙罗如是等十六人诸大声闻守护佛法。”但未列出其余十四人的名字。

玄奘首记十六罗汉名称

现在所说的十六罗汉,主要是依据唐代玄奘大师所译的《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一书,该书所记载十六罗汉的名称是:宾度罗跋啰惰阇(有白色长眉,俗称“白眉罗汉”)、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惰阇、苏频陀、诺矩罗、跋陀罗、迦理迦、伐阇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罗怙罗、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娑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

自《法住记》流行后,有关十六罗汉像的塑像和画像就多了起来,艺术家以现实生活中高矮肥瘦俊丑等大量和尚为基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十六罗汉像。据《宣和画谱》记载,后梁著名画家张僧繇曾绘有十六罗汉像一幅,“诗佛”王维也曾画十六罗汉像四十多幅,五代的禅月大师贯休所绘的十六罗汉像,胡貌梵相、形象奇特、姿态各异、曲尽其妙,堪称传世名作。

在罗汉塑像方面,晚唐段成式写的《寺塔记》记载,当时上都大同坊云花寺的佛殿西廊立有十六尊高僧像,他认为是十六罗汉的塑像。在杭州烟霞洞,也有十六罗汉像,这些塑像是吴越王钱元瓘的妻弟吴延爽捐资所造,可能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十六罗汉像。

十八罗汉后两位有争议

佛书上虽然只说十六罗汉,但在民间流传最广的是十八罗汉,不仅绘画和小说戏曲,即便是佛寺中也常塑十八罗汉像。十八罗汉中的前十六位,与十六罗汉的说法一致,但对于后两位罗汉,则有多种说法。

十八罗汉像首先出现在绘画中。前蜀简州金水画家张玄绘有“十八罗汉图”,宋代大文豪苏轼在谪居海南岛时,在民间得到此图并题了十八首赞。据苏轼所记,这幅图颇具生活情趣,每个罗汉均有童子、侍女、胡人等一两人作陪衬,有点像世俗画的“燕居图”,然而苏轼并未标出十八罗汉的名号。苏轼在离开海南岛路过清远峡时,在宝林寺见到贯休所画的十八罗汉像,并为之题赞十八首,每首标出罗汉名称,前十六罗汉名号均取自《法住记》,第十七位苏轼称为“庆友尊者”,第十八位称为“宾头卢尊者”。其中“庆友”即难提蜜多罗,《法住记》的作者,“宾头卢”即位列十六罗汉之首的宾度罗跋啰惰阇,显然是重复。

另一种说法是加上摩诃迦叶和君屠钵叹两位尊者,唐代妙乐首创此说,宋代净觉也主张这种说法。这是合并《法住记》所载十六尊者和《弥勒下生经》的四大比丘,省略其中重复的两位尊者组成的。

藏传佛教的十八罗汉后两位是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也有人认为是摩耶夫人和弥勒。其中,达摩多罗被认为是编纂《优陀那品》的法救,其形象类似背负梵箧的唐僧玄奘。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活佛认为十八罗汉的最后两位应为降龙罗汉(迦叶尊者)和伏虎罗汉(弥勒尊者),从此十八罗汉便被规定下来。

元代以后,各寺庙的大殿中多雕塑十八罗汉像,十六罗汉像便很少出现了。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钟葵 乾隆 十六罗汉 十八罗汉 五百罗汉 绘画 雕塑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