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佛教忍辱观

2013年02月01日 09:09
来源:《爱心中爆发的智慧》 作者:多识仁波切

月称《入中论》中说:“无数世行善积德的功德成就,会被一时之嗔怒的烈火烧成灰烬。”

因此,没有比嗔怒更大的恶行。

嗔怒是下界的烦恼。

色界和无色界天,有禅无嗔。

要想获得世间禅也要首先消除嗔心,养成心平气和。人世上很多罪业都和嗔心即愤怒仇恨心理有关。

“一忍制百烦。”一切烦恼不安,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矛盾、仇恨都是不忍引起的。吵嘴、打架、杀人、自杀等等不忍恶和罪恶行为皆由怒嗔之情所致,如果人人都能扼制愤怒,重视忍德,世界就会平静,社会家庭就会安宁和睦。

所以,修佛法的人要重视忍德。

忍辱就是对别人的侮辱、打骂、讽刺、嘲笑、欺压、凌辱、伤害、冤枉等等不计较、不生气、不报复、不记仇的菩萨德行。

这是很难做到的,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菩萨的主要原因在此。

忍辱之办法有三种

一种是把侮辱、伤害自己的人看成是自己隔世的父母、亲人,为他们的愚昧无知和五毒所困扰、所驱使的造罪行为产生谅解和怜悯,检查自己的缺点错误,责怪自己,把受辱看成是自己过错的报应;

二是把侮辱伤害看成无心无意的自然灾害,没有事件的制造者、责任者,就像水灾、火灾、刮风下雨的受害或无意的事故,不生气,不追究责任;

三是把侮辱伤害之类的事情看成是别人提供给自己修忍辱波罗的良好条件,若不发生这类受辱受害之事,如何修炼忍德?

因此不但不能生气、计较、记仇,反而应该感激对方——这也是烦恼化菩提的一个事例。

佛经上说,我们这个地球上(南瞻部洲)苦深是修佛的优越条件,不是坏事;欲界和色界天不能直接进入佛教,因为苦少,想不到要出世,满足于眼前的生活,从底层苦深的地方进入佛门才能逐步上升。

苦是使人清醒的良药,有了苦才能认识苦,才能使人想法改变苦。俗话说“退一步天地宽,退十步成圣贤”,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如果能做到忍辱,在善德的培养上就解决了一大半问题。

《入菩萨行论》讲了一个道理,即“世人很愚蠢,想把世界上的道路修得平平的,这是永远办不到的。但你可以穿一双打好了皮掌子的鞋,就等于把路修平了”。

这就是说自己的德性修养很重要,忍苦,就是忍耐人生道路上的各种艰难困苦,克服困难,养成吃苦耐劳的坚强性格。

人的一生苦多乐少,不顺心的事太多,如果缺乏忍心,年龄不老,也会愁老。

要认识人世的本质和众生的苦难。

佛经中说,人生本身就是苦海。

世人有三种苦:

一种是苦中苦,如人的生老病死苦、饥饿、贫穷,这是人人都能认识到的苦;

一种是变化苦,由乐变苦,形似乐,实际是苦,开始乐,结果是苦,人生无常,人的名誉、地位、钱财都是变化的,是变异苦;

还有一种苦本身是中性的,但本质上是苦,如人的身体本身是中性的,无苦或乐,但从本质上来说,生到世上很多苦就伴随着来了。

佛经中说胎中十月像坐黑牢一样,一生下来哇的第一声哭就道出了你的苦,然后是吃、喝、住、行等生活的苦,直到死才算结束,谁也无法摆脱。

俱舍论中说:上界的色界天和欲界天人以上的死期是预先知道的,5天前(最下界的欲界天,1天等于人世间50年)身上就有死气了,就有五种征兆,朋友走得远远的,身上出现一种难闻的气味,这时很愁,是愁死的。

中华国宝:玉雕九龙壁 背刻心经全文

[责任编辑:马本州] 标签:多识仁波切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 忍辱 佛教 方法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