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县令理解佛教“以仁慈为心”,其实是把佛教儒家化,但县令最重要职责之一是治理辖区,强调佛教的社会功能方面,无可厚非。加上佛教具有对上有助王化,对下导民向善等种种好处,自然会竭尽所能扶持佛教的生长。难得的是,李县令捐出自己的俸禄,召工募匠,烧瓦锯木,在旧址上修寺。按照自易及难的原则,先修山门、香积(厨房)、两廊这些简单工程,塑起大士像(观音菩萨)、圣像(释迦牟尼),然后,“延居行缁若干员,为檀越之归投”,也就是请来僧人住持庙宇,首先解决佛教信徒的信仰场所和对象问题。然后再大兴土木,建起正殿,塑起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十地菩萨、文殊、普贤等像。于是:
四方善士,近悦远来,或供斋(左为饥的偏旁,右为巽),或资衣钵,晨芗夕灯,往来络绎,诚足以感发人之善心矣!
重建鹫峰寺从宣德乙卯(1435)二月开工,到正统己未(1439)三月竣工,历时四年。李县令为什么花大力气重修鹫峰寺,并具有相当规模?由上可知,对当地人重兴信仰也起了良好的作用,培植民众的向善之心目的也能实现。在信仰问题上,撰记人杨子渊对于佛、施主、佛徒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个辩证的看法: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神化无方,随处充满者,佛之德也;崇信庄严,维持喜舍,为大檀越而心不退转者,王侯长者之诚也;至若倾心至道,严律戒法,销五蕴之迷,诣真空之境,启十方之敬仰者,又在于佛之徒焉。
在这里,佛是信仰对象(尽管对佛德的描述借用的是《易》传的语言),施主是兴佛护法的重要力量,而佛徒却承担了传法启信的作用。从官方系统来看,佛教便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信仰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功能,对王化有极大的助益。从思想层面来说,儒释互补;从政治层面来看,佛教与政治也是互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