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牙是如何流入汶上的?一时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根据出土资料和历史文献记载,终于找到它的踪迹,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宝相寺发现的佛牙流传有序,有据可考。这颗佛牙原在北宋京师(今开封),一度为熙宁间执政官王安石之东府所藏。此后流入嘉王宫,熙宁六年,洋州侯赵世昌求来中都,政和二年三月十五日葬于塔宫。
关于这颗佛牙的记载见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书中《佛牙》篇记:熙宁间(约1073年前后),沈括作为察访使过咸平(宋咸平五年置县,今开封通许),在一佛寺中见到一颗佛牙和舍利数百粒,光明莹彻,灵异神奇。沈括回到京师后,“盛传于公卿间”,后“有人迎至京师,执政官取入东府”,“以次流布士大夫之家,神异之迹不可悉数。”这里提到的“东府”似与宝相寺佛牙上的“东府”二字有必然联系。
依《宋史?王安石传》:熙宁二年至七年,王安石第一次拜相执政,推行新法,执政官实指王安石。《续资治通鉴长编》记:熙宁二年二月,作东、西二府以居执政。东府乃唐宋时宰相府的习称。王安石有“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馀唱落船窗”诗句。又有司马光《涑水记闻》“夜叩东府门告变”等俱指宰相府。这就是说王安石把佛牙取入其东府。王安石乃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于宋神宗熙宁间实施变法。他又是文坛“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还是一个虔诚的佛子。《释氏稽古略》记载,安石少时,喜共僧论。中年丧子,顿悟无常。罢相后,奏施金陵旧第为佛寺,神宗赐“保宁寺”,即后世所谓“半山寺”。王安石一生起居清简,一如比丘,自称半山居士,佛学著作有《楞严经解》等。王安石笃信佛教,对佛教圣物自是顶礼膜拜,视为至宝。为什么佛牙“由东府流入士大夫之家”呢?为什么会进入嘉王宫?
嘉王赵頵 ,《宋史?宗室传》有记:赵頵乃神宗皇帝幼弟,于熙宁四年徙赐嘉王,后又晋益王,恩宠之加非他人可比。赵頵这样一个特殊身份的王爷,恐怕号称“拗相公”的“东府”执政王安石也惧他三分。《涑水记闻》:介甫初参大政,章辟光上言:“岐王、嘉王不宜居禁中,请使出居于外。”太后大怒,告诉神宗:“辟光离间兄弟,宜加诛。”辟光扬言:“王参政教我上此书……”王安石为此辩解自不必说,佛牙由东府“流布士大夫之家”乃至易主而为嘉王宫藏,也就不难理解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梦溪笔谈》不是记载神怪故事的一般笔记,而是沈括晚年退隐梦溪园认真总结自己一生的亲历和科学活动而写的一部严谨求实的科学巨著。整部笔记二十六卷六百余条,可以说条条有凭有据,是沈括慎密观察、深思熟虑的智慧结晶。
沈括字存中,熙宁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竭力支持并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熙宁五年,王安石派他到京师附近察访汴渠水利。他是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助手。新法受到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势力和王公贵族的强烈反对。王安石于熙宁七年罢相。八年再相,九年再罢,变法终归失败。《梦溪笔谈》乃作者归养之作。迫于形势,沈括不得不在自序中特别声明:此书不私记国政、不毁誉他人善恶。而沈括素以治学精微、博学多闻为世所公认,如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布衣”毕升就是由《梦溪笔谈》记载并传于后世的。还有石油、指南针的发现、使用和预言为世人推崇。唯全书不见涉及朝臣重宦故事,非出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