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类型,是闽南的禅寺建筑。这一类型,以台南开元寺为代表,是移殖闽南禅寺的建筑式样,初期连工匠和材料都来自对岸。
第二种类型,是斋教的斋堂建筑。这一类型,可以台南的慎德堂和台中的慎斋堂为代表。这也是移殖大陆南方民间传统的宗教建筑式样。
第三种类型,是日本佛寺移殖的新建筑。这一类型,是日本佛教在台各派的本宗佛寺,像净土真宗的东、西本愿寺,曹洞宗的台北别院等,都是这一类型建筑的代表。建筑非常典雅、美丽,是极出色的作品。可如今大多不在了。
第四种类型,是民俗佛寺的建筑。这一类型可以台北万华龙山寺为代表,它也是福建泉州安海龙山寺的移殖,但雕工细腻繁复,所以成了这一类型的典范。台北县三峡镇的清水祖师庙,就是以它作为模仿的对象,只是艺术家李梅树又重新设计了许多精致生动的装饰雕刻,才名气大噪起来。
第五种类型,是仿基督教教堂但又溶入日本佛寺色彩的新佛寺建筑。这一类型,是台湾佛教在日据时期,新佛教运动出现之后的转型作品,可以林德林在台中市新建的台中佛教会馆为代表。从外形看,是非宫殿式的屋顶,除了未按十字架之外,即类似基督教堂的外表;建成之后,不称“佛寺”而叫“会馆”,即可知道是有别于传统的佛寺建筑。
以上是日据时期台湾地区的五种佛寺类型,前四种分别移殖大陆和日本的佛寺造型,最后一种则是西洋教堂和日本佛寺的混合体。
可见日据时期台湾佛寺建筑主要的造型,以从外地移入者居多。本土的新造型则处于转型的实验阶段,因此本土佛寺的新主体性格仍待确立。
当然,台湾传统佛寺建筑的师父和工匠,主要是来自对岸。这也是跟移民者大多来自对岸的闽粤两省有关,而一旦来台定居、长期建寺庙后,基于工匠的保守性﹝由于师徒制的传承和缺乏新技术的切磋所形成﹞,沿袭既有的造型和做法也是不得不然的趋势,台湾早期佛寺的建筑难以创新的基本原因之一,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