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代
清代是台湾佛教的拓荒期。这个时期的鲜明特征是佛教的义理之学乏人问津、佛教与民俗信仰的分际不明显、佛寺与民间神庙都一样充斥祈福解厄的信仰氛围、出家人的佛学素养普遍低落。这一时期的佛教史特征可以从下列一事窥见端倪:台南市祀奉妈祖的著名庙宇──大天后宫,历任住持大多系属于临济宗法脉的僧人,而且第七代住持胜修与第八代住持奕是,两位僧人都兼任台湾府的僧纲司。
属于临济法脉的正统佛教信仰僧人,居然可以出任佛教所斥责的天神祠庙的主持,而且,这样的现象居然连续数十任。由此一事,当可窥见那时台湾佛教水准之一斑。
不过,这个时期倒是出现了几座名刹。比如台南的弥陀寺、竹溪寺、海会寺(即开元寺)、法华寺、观音亭、及台北的龙山寺、嘉义的碧云寺等。
清代台湾佛教的发源地(也是当时台湾佛教的中心)是台南,因此,台南名刹远较他处为多。
除了上列以闽南僧人为主的出家佛教之外,另外还有一种被称为白衣佛教的斋教,也在清代传来台湾。这种教派提倡三教合一,但以佛教为信仰核心。传教士多系在家之“食菜人”(素食者),共分三派,即龙华派、金幢派,与先天派。这三派在台湾的传教处所都称为“××堂”。相传最早建立的是台南的慎德堂。在清代,斋教在台湾各地共有三十余处传教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