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复后自大陆来台的这类研佛者,共通的特色是对汉语佛教文献的解读能力较本土研究者佳,其中,除了少数人(如……印顺)之外,大多不会应用日语佛学工具书,对日本的佛学研究成果也不甚留意。而且,由于中日战争所引发的民族仇恨,他们对日本佛教多半怀有夹带民族情结的敌意。从而对残存在台湾的日本佛教余习,也怀有必欲去之而后快的意图。在这种研究背景与心态之下,他们的研究风格当然与本土研究者大异其趣。
(三)光复后所孕育出来的佛教研究者
这是指光复后在台湾成长的新一代研佛者而言。在研究背景上,早期的这一类人是在前述二类研究者的薰陶或教导下逐渐奠定学术基础的。但是,这一类佛学研究的新生代同时也具备了前二类研究者所罕有的训练,这就是他们大多是高等教育学府教育出来的知识分子,大多受过国内外大学的学术训练。在语言(英、日语)、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时代意识、国际观等方面,一般水准都要超过前述二类研佛者。
除此之外,大约在一九七○年之后,台湾的佛学出版物大量出版,各种大藏经或各类佛学丛书不断出现,甚至连日语的各种大型工具书也在坊间四处可见。因此,这一时代的研究者,在文献的取得或工具书的应用方面,是前述二类研佛者所望尘莫及的。
大约自一九八○年代起,佛教语言学的重要性,普遍地受到台湾研究者的重视。梵、巴、藏语的开班授课情形,也时有所闻。相关工具书、文法书(如:《梵和大辞典》、《梵文文法》、《藏文文法》、《巴利语文法》等)陆续问世。台湾的佛学研究风气,至此正式进入以求真为目标的纯学术化时代。
二、台湾佛学研究现况
(一)研究机构
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今日台湾,佛学已经是高等教育学府中颇为常见的学门,十余所大学中的宗教系所、哲学系所、中文系所都设有佛学课程。设有梵、藏语言课程的大学也有若干处。
此外,由各寺院所兴办的佛学院有三十五所(其中,佛光山本山及分院所设的即有十所),佛学研究所有十一所。以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为例,该所在二○○○学年度所开设的课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