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两岸四地的佛教联系会议,也同时体现了佛教和谐的时代功能,奠定了这次会议的时代意义,构建和谐世界,弘扬佛陀精神。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佛教契理契机,从寺庙走向社会,从精神、生命的关怀,呈现了对人、社会、世界的最大关怀,采取了一种生命和社会取向,把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作为一个不可消解的存在进行佛学反思,在当下世界里体现佛教信仰应有的神圣性。它强调人心的净化和觉悟,能够把世界所有的公民,集中在一个正义、和平、平等的文化秩序,或以“心”为象征关系核心的“世界文化共同体”,共享天下人的精神和利益。
比较世界上各大宗教体系,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从“心”开始的佛教文化对话,基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精神原则,主张心无强弱,超越三界而圆融平等。它致力于世界各国公民的心灵沟通,并保证自己的国家与国际间保持有效的文化联系。
因此,从“心” 开始的佛教文化对话,实际上也是对中国国际形象的一种再塑造。它可以将中国当代的政治、经济影响,通过佛教精神心心相印的方法而令人信服、感同身受般地表达出来,可以当代中国人的价值思维模式,如春雨润物般浸润到和谐世界、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被全人类、被所有的中国人所接受、所理解、所认同。
在世界伦理构想之中,各国宗教领袖曾经就宗教与人性的关系,将人性视为宗教的基本标准,进而提出“没有宗教和平,则没有世界和平。” 然依据佛教以心为本的价值讲求,我们可以能把这句话改为:没有心灵的和平,就没有宗教的和平;没有宗教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
从心开始、以心比心、心心相印的佛教精神,立足于世界和谐、社会和谐,就是这样一种世界观,一种社会伦理,一种学术传统,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文明意识形态。它既不局限于一种制度化(institutionalized)的宗教,亦非一种以崇拜为中心的(worship-centered)宗教。它在人心转化和佛心养育的过程中,人类的精神能动性,即转成为净化人心、本真佛心之间的和谐互动,是人间之道德律令对佛心圣境之感召与回应,促使人人同心,成为天下文化、宗教生态的共同守护者。
所以,当今世界,不仅中国人的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从心开始,整个世界亦需要从心开始、构建和平。从心开始,才能使全人类通过心灵与社会的互动,建构一种“创造性的和谐”,才能通过全球文化的碰撞而建立一种“创造性和平”,使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价值信仰体系、文明生活方式,能够在圆融无碍、分享差异的过程中,如同因缘聚合那样、整合为一种人人皆能分享、处处皆能参与的“功德共同体”。
|
作者:
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李向平教授
编辑:
yun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