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无我」特质的慈济志行
五月十七日至慈济大学演讲,会后至静思精舍向导师与证严法师礼座,沿途德富法师(证严法师高足,也是慈大宗研所研究生)向笔者询及一个问题:
「我本来以为师公(指导师)与师父(指证严法师)的思想是一样的,但后来研究发现,两人思想确有不同,师公的思想以『缘起性空』为主轴,但师父是倾向『真常唯心』的。请问法师对于慈济的看法如何?」
笔者以前述基本态度回答她(大意如此):
我在《佛教规范伦理学》中,对「真常唯心思想」提出的看法是,它与「上帝」信仰一般,无法透过经验以检证之,也无法透过理性以验证之,所以只能诉诸信仰与想象,因此必须面对「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问题。
然而长期在宗教圈中观察发现,思想固然影响信念,但个人的习性,会支配其做法,也会自动在各自的系统理论中,寻求其做法的学理依据。因此基督宗教信仰者,无论是主张「属灵」还是主张「属世」,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寻合理的依据,同理,佛教信仰者,无论是「缘起论」还是「真常论」,各自都有隐遁者与入世者,分别在各自的系统理论中,寻求学理依据。
我对证严法师的思想并不详知,但我认为,依她悲增上的心行,要在真常唯心的系统理论中,寻求「人间佛教」的依据,同样是有可能的。相对而言,厌离心切的行者,无论嘴里说的是「缘起」还是「性空」,也总有一套合理化其隐遁独善之行的说词。
我认为,无论慈济的「人间佛教」,在学理上是否与导师思想相同,可贵的是它把握了佛法的「无我」特质,所以在类似印度尼西亚红溪河整治计划的国际赈灾中,慈济可以超越族群与宗教意识,不但为印度尼西亚贫苦人民建立大爱村,甚至还为他们建立伊斯兰教堂。
三、人间佛教的菩萨身手
五月十七日傍晚时分,在静思精舍药石过后,拜见证严法师。法师对笔者来慈大演讲,谦逊致谢,笔者则笑称:「不好意思,让我这么有争议的人,到没争议的地方来演讲。」法师笑答:「争议只要是说理,又有什么关系!」并略述其在浴佛法会的仪轨方面作了些调整,庄严性并不稍减,但是不免有人质疑:「为什么慈济的浴佛,没有将香汤灌到如来身上,再放个红包到旁边功德箱的程序?」以此印证「慈济也是有争议的」。
提及慈济赈灾近事,笔者乃向证严法师略述拙作〈人间佛教的两个悖论〉的内容(详见第64期本刊,页4~7),认为隐遁派指「人间佛教」导致佛教庸俗化,这种指控其实是偏差的。人间佛教的神圣性,正是在世俗中体现的。无利可图的奉献事业及其理想,反而维持了它不腐化、不俗化的基础,摄受到的也会是美好的心灵,因此而带来了佛教总体质量的「向上提升」。
相对而言,神圣性的证境,原本是「自作证、自受用」的,如果被拿来标榜,那么,无论是化约作图腾崇拜(如将神圣的教典拿来当作议价式的「经忏」),或引发为广大信众的偶像崇拜(如对神秘僧「神通力」的向往),往往就会汇聚大量的人力与财力。这些人力与财力,若因其标榜「自利优先」,而不屑于济世事行,不愿将它发挥在救苦救难的事业上,那么,稍一不慎,就极有可能用之不当,而导致自己(或自己所属教派)的腐化与俗化。此所以国内佛教几桩性丑闻案或震惊社会的剃度风波,主角竟是标榜神通或苦修的僧侣。
易言之,入于「世俗」的慈悲行不尽然就导致俗化,因其亦可用「无我」精神以印证「神圣」;而标榜「神圣」的神秘经验或图腾事物,反倒容易吊诡地趋向「世俗」——这是笔者观察台湾佛教生态,所得到的一个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