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记得我师父曾经说过:“我就是我,谁也代替不了我”、“走自己的路,让他们说去吧”。最主要的是,必须有自己的追求与理想。佛陀出家时,肯定是不合群的表现;比尔·盖茨中途从哈佛退学,也不同于大家心目中的“好学生”标准一致……
但是,我们强调这种不合群并不是傲慢,反而应该去处理好人际关系。佛法的人际关系学是以四摄为中心,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佛法中经常讲“布施结缘”,并且讲布施时应该三轮体空,即没有施者、受者、所施物的相,即没有图回报的心。其实,现代情绪管理学对布施是极为重视的,即是培养一个人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才能快乐地生活。而且这种爱心是无所求地给予,与别人并无所约定。
加州心理治疗师的维史考特医生说:“有期望的爱就是有条件的爱,你若需要别人的爱,才会觉得好过,你便迫切地期望他,你是在‘害怕’的心情下付出你的爱,你不断担心他会不爱你。这不是爱,是依赖,其中少有快乐和喜悦。”
佛法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施比受更有福”,如果你想借付出获得回馈,那么不必了。付出者真正的收获来自心中的善,而非需求。只有心胸宽大的人才能快乐,在助人时能引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于是能安妥度过逆境。
布施不限金钱布施,还有劳力、欢喜、智慧等布施。唯有懂得布施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不管用语言、力量、精神、物质来布施,主要的是布施结缘,是人际间最好的善意表现。
对于自私的人来说,即是在谈话中经常提到“我”的人,较易得冠心病。自私的人,过度注意自己,可能使孤独感和隔离感加强,而寂寞对人来说,是致命的。
一个拥有爱心的人,要从各个方面能关心别人,爱语即是用柔和语、无诤语、质实语等,以鼓励代替责难,使人能从语言中得到益处。每一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助、别人的爱护,所不幸的是人世间常发生吵架和误会,乃是不懂爱语所致,若能善用爱护人的话,不但与人结缘,还会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同事即是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慈爱的母亲,喂自己的小孩,本来是要把放置汤匙内的食物喂至小孩的口中,可是自己的嘴巴也跟着张开,这是由于内心的慈悲,引发出来同事的现象。多站在别人立场设想,如果好事好话,就说你如何、如何;假如欲要讲训诫的话,就说我们以后如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