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义理如何诠释和谐思想(一)
2009年01月13日 10:10世界佛教论坛  【
相关标签

四谛是对造成人生苦恼的原因及摆脱人生藏苦恼途径的总的说明,是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教义中的核心内容,包括苦、集(因)、灭(灭除苦恼,达到解脱)、道(灭苦的途径)。苦谛是说人生充满各种痛苦,归纳为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与自己所怨恨的人不得已而相会或结合;不能自由脱离自己所憎恶的环境或遭遇)、所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与自己相爱的人分离;离开自己爱恋的环境或年华、际遇等)、五盛阴苦(五阴指色、受、想、行、识,概指一切身心之苦)。(《中阿含》卷七、《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八等)从人的愿望来说,总是希望一生幸福、安乐、长寿、诸事圆满,然而实际上任何人皆难免来自人生的各种痛苦和烦恼,除生、老、病、死四苦外,大量是与个人的机遇、环境有关,更多的痛苦和烦恼是源于个人的追求或心理、感情因素。这正是集谛要讲的内容。

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即贪爱、嗔恚、无明(痴,不明缘起的道理)。在佛经中,一般将这三者称为造成众生种种痛苦,导致不能摆脱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称之为三毒。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无明,认为因为不知道缘起——“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及“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 的道理,不了解一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又在一定条件下消灭,经常变动,变幻无常,所以总是抱有各种贪爱之心,贪图钱财、田园、名利,贪恋一切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在顺利的情况下便高兴,甚至得意忘形,任意妄为;遇到逆境便恚怒,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或灰心丧气,怨天尤人,出言无逊,由此各种痛苦烦恼接踵而来,乃至导致各种纠纷,严重者甚至身败名裂,破家或发生社会纷争。佛经中有不少这方面的内容,例如《中阿含经》卷三记载,佛陀告诉弟子,如果自己的意志被贪嗔痴三者支配,便“心无厌足,或杀生,或不与取(按:盗窃),或行邪婬,或知已妄言”;也说过因贪引起嗔恚,由嗔恚便能带来十分严重的问题,《出曜经》卷二十记载:“所以竞利多少,亡家破国,种族灭尽,皆由恚。”在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学说中,称众生的行为为“业”,因为生前造恶业死后便难以再生为人,甚至轮回为畜生或下地狱。因此,佛教劝信众通过修行断除贪嗔痴三毒。

灭谛是说灭除贪嗔痴,便断除苦恼的根本原因,永远摆脱痛苦。《阿含经》记载佛陀向弟子描述自己达到的至高解脱境界是:“我生已尽,烦恼已灭,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意为我的现世生命已经结束,一切烦恼彻底断灭,修行已达圆满,从此将永远地摆脱生死轮回。这就是“涅槃”,是小乘佛教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道谛是讲灭除痛苦,进入涅槃境界的方法和途径。有八正道: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正当的职业和生活),正精进(正确的修行)、正念(正确地忆念缘起和四谛道理)、正定(正确地修行禅定)。其中最重要的是正见,特指以缘起和四谛之理为指导的立场和世界观、价值观。

作者: 杨曾文   编辑: 李雅清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