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365天开着,从早晨8点开到晚上10点的图书馆,足可以让这些年轻人消耗掉剩余的精力。这样,佛学院管理自然能够“无为而治”,年轻的学僧获得宽松又充实的生活,才不枉在佛学院“泡”几年。
佛教界对佛学院图书馆的建设,从来不加重视,很少有固定的购书资金。如果能少办一次法会,少开一次光,少升一次座,我看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不少。其实,当前的电子、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佛学院杜绝学僧们上网,倒不如提供丰富的电子、网络资源,让大家来“消磨时光”。
3、大楼的建设
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历史”、“音乐”,而现在佛学院很少有独具特色的建筑,还是像八十年代的“乡村小学”。
提到大楼的建设,大家普遍认为缺钱,其实佛教界并不缺“钱”,而是缺“心”。高僧大德们普遍忙着法会、升座,对佛教教育缺乏关心;若少建一尊大佛,就可以建设一座佛学院的大楼,怎么会没钱,真是怪事!
其二,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出家人应该“吃苦”,所以没有必要住好、吃好。古来大德说:“身安则道隆”、“法轮未转,食轮先转”,古训明示啊!简单、舒适、生活方便,应该非常合理;而不奢侈、豪华,佛陀应该允许吧!
其三,强烈要求增加“法师”、“老师”的研究室,这还是“尊重”的体现。在一个大学里,随处可见这是某某教授的研究室,这不但是向外界说明我们大学拥有哪些教授,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们看到前途与希望。而且,研究室与图书馆等相连,方便了法师、老师的学习、研究,无疑为他们的再教育提供了非常大的方便。
4、学生数量问题
作为佛学院的领导,最害怕自己的学僧都跑光了。其实,这是佛教教育认识的“盲点”,因为认识不到佛教教育永远是“少数人”的教育,有10位学僧学习,其实也是教育。所以,佛学院总是向外夸耀自己有多少学僧,无形中重视数量,反而变成了“低素质”的教育。宁缺毋滥,一个佛学院的每一届学僧中,有一位成为可用的人才,就是成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