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文化遗址五层寺探秘
2008年10月23日 16:43互联网  【

五层寺位于四川省三台县建设镇境内的五层山上。以千年古刹五层寺为中心的三国文化遗址以及所形成的三国文化,为五层寺增色不少。然而,五层寺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尚不为人们所知、所关注。这一奇特现象就是五层寺众多的“五”。其山,有“重岗叠垒,形势五层”,寺以此称名;其水,围绕五层寺有东、西、南、北、中五股清泉,寺又以泉名,亦称五泉寺;其树,五株古柏“巧妙”分布于楼阁间;其殿,五重殿阁依山而建;其殿内,供皇、佛、道、儒、冥五家;再看山、水、树、殿及殿内供奉,又成一“五”;观山,山有五角,再成一“五”;五家之内,又成“五”,如佛有“生、老、病、死、苦”;道有“金、木、水、火、土”;儒有“仁、义、礼、智、信”。五五相聚,五五相扣,五五相争,五五相融,千古名山,众多的“五”,构成天下少有的一大景观。那么,五层寺为什么有这样多的“五”,是天造地设,还是人力为之?何时成“五”?为何相争相融?为何长期共存?等等,这一切成了一个个谜团,本文试就五层寺“五字”之谜作一些探解。

翻开中国文化典籍,走进社会生活,“五”的气息扑面而来。《黄帝内经》:天有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腑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阴阳应象大论》);《论语》:“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音有五律,人有五官,色有五彩,粮有五谷,金属有五金,动物有五毒,味有五味,人有五伦,刑有五刑,经有五经,社稷坛中有黄、红、黑、白、灰五色土,百姓堂上有天、地、君、亲、师五尊位等等,就连猜拳行令都是“五魁首”,可见“五”在中国文化和现实生活中很普遍,其地位也很高。五行是中国古人哲学中十分重要的思想。《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并认为这五种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五行相生相克,从而衍生万物。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五”很普遍,有很高的地位。行文至此,我们得出了“五”的普遍性答案,但它还不能解释五层寺何以形成“五”的问题。

在解答五层寺何以形成“五”之前,让我们先关注五层寺何时成五。五层寺何时形成“五”?没有资料可考,我们只能顺着下面这样一些脉络作一个大致的推断。在众多“五”中,有自然,有人为。自然是天成,乃大自然造山运动时形成。其山、泉当属。泉围以石,则是人为的加固、修饰而已。从本质上说它仍是自然。树、殿及殿内供奉则纯属人为。人为因素,谁先孰后?当然是先有寺,后有树,先有寺,后有五家。以树龄推断,树有千年,寺当有千年(当然,寺的历史还有更为确凿的佐证),有寺便有供奉。白云殿前、十殿中的柏树要小一些,大致有二三百年的树龄。换句话说,该寺至少在二三百年前才有“五”的认识,“五”的行。可见“五”走上山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为何经历了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把目光放在“三教”上,“三教”的产生是比较早的。佛教是舶来品,公元67年(东汉明帝永平10年)开始有汉译本佛经。与当时流传的神仙方士宗教迷信思想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与玄学相结合。隋唐时形成若干宗派,自成体系,形成了本土佛教。道教,最早的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它们都是原始道教。五斗米道首创于后汉顺帝(公元126年-144年)时的张陵。儒教创始人孔子,创于春秋时期。佛、道、儒并称“三教”。佛教、道教上了山,儒教堂而皇之走进统治者的书斋,走进了典章制度。但是“三教”有矛盾斗争。佛、道在许多问题上不同。在生死问题上,佛教主张“无生”,主张涅磐清寂、超脱轮回;道教主张“无死”,主张修炼养生,“无死入圣”,超脱尘世。形神上,佛教认为万物无常,主张精神解脱;道教希求长生不死。所以用各种道术求仙,主张“练形”,但都是违反生死自然规律的迷信和妄想。他们中间又经常互相吸收,互相摹仿。如道教经典《太平经钞》甲部叙述老君诞生的奇迹,有九龙吐神水的说法,这本是释迦牟尼降生的瑞应之一,但道教吸收作为道教教主自身的故事。同样,在佛教思想中,也吸收了道教的长生神仙思想。如南岳慧思,佛教天台宗所谓第二代祖师,在《誓愿文》中说“我今入山修习苦行……为护法故,求长寿命,不愿生天及余诸趣。原诸贤圣佐助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疗治众病除饥渴……愿借外丹力修内丹……”这是佛教思想受道教炼丹求长生的思想影响。佛道也是斗争的。如两教为了争夺正统地位而斗争。道教为了贬抑佛教,不承认它的正统地位,制造了《老子化胡经》和《西升经》。如《西升经》说:“老子西升,开道竺乾”。就是说老子西入流沙,到天竺国传道开化。佛经说,释迦“或为圣帝,或作儒林之宗,国师道士。”这样看来,佛、道是很难相融的。儒的理论核心是“仁”。孔子的“仁”,主要在于提出一种伦理原则,用来调和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他对劳动者采取恩赐的态度。孟子的“仁政”学说仍然是这样。“仁政”学说是行王道,也十分注重人民生活的改善,关心生产,爱惜劳动力,重视劳动者的作用,缓和阶级矛盾。汉初以董仲舒为首的儒家,把代表奴隶制的孔孟学说加以改造,并重新解释,使它成为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儒家。正因为如此,汉武帝制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登上了统治阶级的思想宝座。比较佛、道、儒,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佛讲出世,道讲出世,亦讲入世,儒讲入世。佛把人带入虚幻,道把人带入半虚半实,儒把人带入现实。“三教”处于矛盾斗争之中。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有不少寺庙、道观,所以,一般山上要么为佛,要么是道,也有佛道并存一山的,如峨眉山。佛、道、儒“三教合一”处于一处,并不多见。

« 前一页12后一页 »
作者: 晏肆佰   编辑: spring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