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与观音文化
2008年10月28日 09:23凤凰网华人佛教  【

观音圣地真正与中国浙江的普陀山(古称“梅岑山”)结缘,首推唐大中元年(847)有梵僧登山燃指,亲见观音现身授石的灵异和唐咸通四年(863)日本僧人慧锷大师登山留置“不肯去观音”像的记载。以北宋元丰二年(1079)神宗皇帝赐额“宝陀观音寺”为标志,“南海宝陀山观音道场”的地位在中国正式确立。

从此,得益于唐代以来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普及,普陀山在宋元以来声誉渐著,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并称“震旦三大名山”。不但吸引了国内僧俗士女纷至沓来,而且“三韩、日本、扶桑、阿黎、占城、渤海,数百国雄商巨舶,由此取道放洋,凡遇风波寇盗,望山归命,即得消散”,成为一座不折不扣的国际性观音信仰圣地。

至明代末年,普陀山“祠宇殿堂,僧房静室,日则满山棋布,夜则燃火星罗,总计二百有奇”,号称“海天佛国”,与五台、峨眉、九华,合称佛教“四大名山”。至民国十三年(1924),计有三大寺、88庵、128座茅篷,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大观音香会更是万众潮涌,盛况不凡,成为观音信仰中一种最具参与性的朝圣形式。

观音信仰被学者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也是中、日、韩三国佛教的主流信仰。普陀山作为唐代形成、在宋代由皇家钦定的观音应化道场,无论在正统的汉藏佛教界,还是民间民俗信仰圈中,都在观音文化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崇高地位。

« 前一页12后一页 »
作者: 佛教频道栏目组   编辑: 邢彦玲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