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佛牙宝函横空出世
2008年10月12日 10:10凤凰网华人佛教  【

舍利宝函是为瘗埋佛骨舍利的成套容器,肇始于北魏佛教兴盛时期,发展于隋,全盛于唐。佛骨舍利,在佛教发祥地天竺是用罂坛盛放,佛教东渐中国,北魏、隋唐等则采取建塔瘗埋佛舍利的习俗。据考古实证,北魏时期已有建塔并在塔基中用石函包敷佛骨舍利的故事。这从河北省定县发现的玻璃石函舍利可见端倪。到了隋代,石函内部盛装舍利的容器已经非常精美,但此时尚未形成地宫。

盛唐以降,瘗埋舍利的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下特点:一是在佛塔之下构建地宫;二是皇室异常重视,按照中国传统的墓葬礼仪进行舍利容器的设计,逐渐形成了地宫、石函、金棺银椁等形制。最早的金棺银椁盛始于高宗李治时期,武则天对其更是重视,武则天曾将法门寺舍利迎奉到洛阳皇宫,“皇后舍所寝衣帐直绢一千匹,为舍利造金棺银椁,数有九重,雕镂穷奇。”(唐释道宣《集神州塔寺三宝感通录》)足显当时唐皇室对佛骨舍利的尊崇之意。三是上有所好,下有附焉。皇帝喜欢佛骨舍利的奢靡之风也使得王公贵族和大臣们跟风流习,形成豪华建塔瘗埋舍利之举。终唐一代,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现代考古发现就有甘肃省泾川大云寺塔基、陕西省临潼庆山寺塔基、江苏省镇江甘露寺塔基和陕西省扶风法门寺塔基出土的以金棺银椁为主的成套舍利容器。其中法门寺地宫和佛指宝函明显具有唐皇室瘗埋的特点,所出均为国宝级文物。

就唐代的舍利瘗埋制度而言,早期具有相当的文化意义,如昭示佛教的中土化,如体现盛唐容纳百川的开放心态等。而后期则既体现体制内对佛教的迷信和膜拜之风又凸显奢靡之风,这从韩愈谏迎佛骨而遭贬谪的史实中即可窥出中唐以后佛教文化的异化。唐代瘗埋舍利制度的奢靡之风到了宋代已经式微。宋从节俭,又恪重儒教文士,立国以文人治天下。所以,兖州兴隆寺具有唐代风格的舍利石函、鎏金银棺、舍利金瓶才显得异常珍贵。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编辑: 邢彦玲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