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佛教理论和实践
2008年11月19日 15:40凤凰网华人佛教  【

三、用现代慈善思想和理念完善佛学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慈善事业潜力很大、前景广阔,现代慈善事业发展可以为佛教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由于慈善事业与佛教的文化渊源和天然联系,佛教界参与慈善事业有着绵长而深厚的历史传统,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为佛学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在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方面,南普陀寺及慈善基金会一直是大陆慈善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也是佛教界的突出代表,在社会各界反响良好。

在宝岛台湾,由证严法师创建的慈济慈善基金会因其先进的理念和卓越的工作,不仅在台湾,而且在海内外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群众好评。由于工作关系,本人近两年对慈济慈善基金会有所了解。作为一名佛缘浅薄的凡夫俗子,仅从一个从事慈善工作的行政人员角度,我对慈济的一些理念和做法感触非常深刻,甚至有些震惊,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对慈善和佛教的认识。

通过比较大陆佛教界与慈济参与慈善事业的做法,感到大陆佛教界在慈善领域的潜力远未得到有效开发,特别是大陆佛教界在参与慈善的理念、做法,更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体会之一:证严法师提倡佛教的生活化,提倡菩萨人间化,认为出家人修行,是为了普渡众生,一定要和群众在一起,并特别指出“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对佛教的“坠入空门、四大皆空、不问凡事、独善其身”等印象。慈济所倡导的把自身修炼与扶贫帮困等慈善行为紧密结合,丰富了佛教的理论和实践,使佛教与群众生活联系起来,不再变得神秘、孤独。

体会之二:证严法师提倡佛教的现代化,不仅提出不烧香的佛堂,不贴金的佛像,认为正信佛教徒不是迷信的等理念,而且积极倡办现代慈济医院,利用现代医院的人才、技术、设备,倡导开展器官、大体捐赠等做法。这些理念和做法令人感叹,真正体现了佛在人们心中,也实实在在让社会和群众得到帮助和实惠。

体会之三:慈济慈善基金会在开展救灾、扶贫、医疗卫生、救孤、助老、助残等传统慈善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吸收现代慈善理念和做法,建立了各类义工队伍,特别是环保义工等,扩大了慈济的社会效果和贡献。

体会之四:在慈济人的眼中,为困难对象奉献了爱心、提供了帮助,不是祈求和满足于受助者的感激,而是对受助者心存感恩,感谢对方为慈济人提供了提升自己、回报社会的机会。从佛家的角度看,这是佛的本性、是佛的缘分,善行就是增福、修行;从俗家的角度看,这是对慈行善举更高层次的诠释,是人性的提升。

上述佛教理念的完善和实践活动的深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慈善事业的内容。同样,现代慈善理念和做法必将推动佛教理论和实践的完善提高。

作者: 郑远长   编辑: 邢彦玲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