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经疏钞
2008年12月10日 18:54  【

先明通《观经》者,有言十六观门,名为定善,执持名号,名为散善,今为通之。于中有二:一总;二别。先明总者,彼经妙观,宗乎一心。此经一心,正符彼意。一心作观,一心称名,何得同归一心?扬彼抑此,详如《净觉疏》中说。

次明别者,或谓此经但闻佛名,或谓此经佛是劣应,或谓此经华局车轮,或谓此经五逆不生,或谓此经止属下品,不知二经实一义故,不知此经尤独要故。

复明通诸经者,与诸大乘经意义相通,如《净名》《法华》等,旁通如是。乃知此经,义理所该,深邃广远,不应视同浅近,自取愆尤。

已知此经,文略义丰,言近旨远。未委被何根器,有何阶等,先明料简。前三非器,谓无信者、无愿者、无行者,反是皆器。于是器中,辈之品之,成三成九,九之又九,三之又三。又细分之,复应无量,如二部中说。总收者,但持佛名,必生彼国。则或高或下,或圣或凡,乃至或信或疑,或赞或毁,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脱。

已知此经被机普遍,未知能诠,何为体性?依古展转十门推本,约之成四,先明随相。于中复二:一、谓声名句文;二、谓所诠义。以文与义,皆属相故。又若据法所显义,则无非佛事。如香饭光明等,当知法法皆为教体。

唯识者,此文此义,皆识所变,而有本影四句。归性者,前以所变之万境,摄归能变之八识。今以所现之八识,复摄归能现之一心,则性为教体。无碍者,心境理事,本自交彻。境及事者,是名随相,心者唯识,理者归性,俱交彻故。

已知此经能诠之体,如是该罗,未审所宗,当在何者?夫语之所尚曰宗,宗之所归曰趣,而有通别。通论佛教因缘为宗,别则依古十门,自我法俱有,至圆融具德。后后前前,次第深浅,是故诸经,各有宗趣。今明此经,古有多解。有谓信愿为宗,有谓超过三界二种清净为宗,令诸众生得不退转为趣。

作者: 莲池大师   编辑: 李雅清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