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徐文明:佛教是爱的宗教

2012年03月13日 14:50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徐文明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编者按:回望人类足迹,不同国度、不同民族曾以刀光剑影、腥风血雨彼此面对。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使人类饱受悲苦。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佛与基督,人类最伟大的两大精神导师也开始彼此面对,共聚同存。从2009年开始,佛耶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已举办了三届,会议主办方试图通过学术交流,尝试基督教与佛教之间更深度更积极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徐文明教授在第二届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简论佛教的慈悲》的主题演讲,他认为佛教是重视慈悲的宗教,因此是爱的宗教。

徐文明教授论文摘要如下:

佛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宗教,对于佛教的本质和特性,已经有过很多的讨论,笔者近年特别强调佛教是健康宗教,这是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新观点,但慈悲关爱同样是佛教的本质特征,佛教也是爱的宗教,而且是真正把慈爱精神落实的宗教。

众所周知,智慧与慈悲是佛教的两个中心,悲智同运、福慧双修是佛教修行的根本方式。智慧与慈悲,是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本来没有高下之别、轻重之分,但其关系却值得深入探讨。智慧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佛教的智慧,最根本的是对宇宙实相和生命本质的彻悟,并非对一般的利害吉凶的认识,而体认了诸法实相与生命根本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热爱生命、善待一切生命,有智慧的人必然有爱心,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样,有没有足够的爱心,也是判断一个生命有没有智慧的唯一标准。

或许有人并不认同这一标准,从一般对智慧的理解来看,知真假、明是非、晓利害、辨美丑等应当是普遍认可的标准,大多数人可能会把利害放在首要位置,认为知道如何把利益最大化才是聪明人和智者,而慈爱是完全符合这一标准的。

很多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但并不知道什么是利益最大化,怎样才能最大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利益。有人认为最直接的利益是金钱,也有人重视权利、名气、美貌、地位等,其实金钱不过是一种工具,本身并不是目的,外在的表层的功利不应当成为的根本的目的,健康才是生命的根本追求,而健康的本质和前提则是身心和谐、内外和谐,和谐则是爱,爱才会和谐。

生命本身就是和谐,是复杂与单纯的统一、多与一的统一、内与外的统一,越是高级的生命,就越和谐。爱是基于和谐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没有和谐就不会有爱,同样,爱能够促进和谐,能够消除仇恨、误解和分歧,爱使生命趋向一体。

佛教还强调定慧一体,由定生慧,而禅定则是一种身心极为和谐的状态,是安静、安祥、安宁的状态,是平和、自在、解脱的境界,是高度的愉悦和慈爱。智慧高的人定力必深,定力深则爱心大,智慧与定力的高低就体现为爱心的大小。

假如非要追求利益,健康就是最大的利益,而健康离不开身心和谐,爱才是真正的和谐,有爱心的人最健康,健康长寿、生活幸福,就是个人利益最大化。

佛教是最重视慈悲的宗教,因此是爱的宗教。

首先,佛教的创立就是为爱而产生,佛的出现就是为了救度众生。释迦牟尼佛因为观察到众生所受的种种痛苦而产生无量大悲,发愿出离世间,出家行道,自度度人,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此大事因缘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使众生具足佛智、具足佛慈,使众生获得真正的解脱。也就是说,出于对众生的大慈大悲,为了解脱众生,佛才出现于世。

其次,佛是至爱,其来到世间,带给众生的只有慈爱与和平。这是因为佛本身只有慈爱,没有瞋恨,诸佛菩萨、阿罗汉等圣贤都是断除三毒的解脱者,因此在他们心中,没有任何的仇恨和愤怒,只有爱与平和。在所有的佛经中,从来都没有佛发怒的记载,更没有报复的行为,佛从不伤害哪怕一个微小的生命。佛只会让生命爱戴,永远不会令人生畏。一个佛教徒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世上会有发怒的神灵,神灵既是力量的象征,更是道德的榜样,如果一个神没有爱心,没有自制力,经常发怒和报复,动不动就要处死他人,他怎么能够配得上神灵的称号呢?

其三,佛教的爱是面向一切众生的,并非只是一部分所谓的“选民”。佛教并不强调人类在生命中的优先权,更不承认个别人在人类中的优先权。因为只要是生命,就会有感受,有感受就有痛苦,有痛苦就需要解脱,就需要得到关爱和帮助。离苦得乐是每一个生命的要求,爱则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根本条件,以爱心化解仇恨,以关爱取代伤害,生命就会实现和谐与幸福。对生命权来说,人和普通的动物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当然也不应有高于动物的权利。

其四,因为佛教的爱是面向一切众生的,因此也是平等的。佛教的爱是大慈大悲的大爱,这种爱没有等差,没有分别,没有远近亲疏,没有族类种属。儒家强调爱有差等,尊尊亲亲,固然在现实社会中更容易操作,却容易造成大量的不公平现象,使人对自己的亲人产生偏爱和错爱,却对他人却造成事实上的疏远和排斥,使人心生不平和怨恨,以爱的名义播下恨的种子。佛教的爱是平等的,因此不仅爱人类,也爱其他生命,不仅爱亲人,也爱仇人,不仅爱本教信徒,也爱外道。佛教从来不伤害“异教徒”,因为佛教没有异教徒,对于不信佛法的外道,佛教也只是降服、转化,并不从肉体上消灭或者以暴力强迫改宗。即便是对于魔,佛同样具足大慈悲。释迦牟尼佛毅然入涅槃,也是出于兑现对魔的承诺,对于魔界众生,佛的慈悲没有任何改变。

其五,佛教的爱是超越性的爱,是无条件的爱,不求回报的爱。佛只有对众生的无缘大慈,却从不要求众生爱自己,更不会因为哪个众生不爱自己而施以惩罚。佛教强调三轮体空,无施者,无受者,亦无施受关系,其慈爱是完全发自内心的,与外界对象的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是超越因果的纯善,这种善是不受回报的,也是不需要回报的。

作为一种爱的宗教,慈爱贯穿了佛教全部的理论。四圣谛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论,所谓苦,是强调世间众生的真实感受,同时也体现了对众生的悲心,看到众生轮转于生死苦海,不得超拔,诸佛菩萨起大悲心,发愿救度一切众生。为了救度众生,需要以智慧了知苦因,得知无明爱染、造作恶业是真正的苦因,是为集谛,因此智慧是为了成就菩萨大愿,落实贤圣大悲。苦、集既是杂染的世间法的本质,也是生起菩萨悲智的外缘,不观世间众生之苦,无以生起大悲心,不追寻苦难的根源,无以生起大智。灭和道为出世间法,诸佛菩萨的大智慧,不仅仅是了知苦因,更重要的是找到消除这些苦因的方法,是为道谛。通过勤修正道,消灭诸苦、断除苦根,就能通达灭即涅槃境界。对于菩萨及修行者而言,由救度众生的大悲大智、大愿大行,就能够成就自身的福慧善果。熟知八正道、三学及六度万行等种种修行方式并善于教示众生,体现了菩萨的大慧,而通过自修及教导、帮助他人修行此类正道,就行达到涅槃,成就佛果,这也同样是获得无量福德的体现。

涅槃不仅是智慧觉悟的体现,更是慈悲爱心的凝结,是无量功德善行的结果,因此也可以说,涅槃就是爱,爱就是涅槃。大乘佛教通常以常、乐、我、净作为涅槃四德,其实涅槃之中包含有一切美好的事物,万德圆满,百福齐聚,真、善、美无一缺少。生命的本质是爱与和谐,涅槃自然也是如此,而且涅槃之中只有爱与和谐,是纯粹的爱。

强调涅槃是纯粹的爱,首先是因为其中没有嗔恨与怨仇,没有任何的不良情绪和消极情感,没有不满和抱怨,没有失望与悲观,没有误解和争执。凡是与爱背离的、矛盾的,在其中都不会存在。其次,纯爱完全是自然的,与对象无关,不求回报,也不会产生对对象的贪执。涅槃超越因果,纯爱也不属因果,既没有主体,也没有对象,施者受者,等归于空。

作为纯爱的慈爱与世俗的贪爱差别很大。贪爱是基于生命的本能和贪欲而产生的,慈爱则是基于智慧和解脱而自然引发的。贪爱是有对象的,或者说是指向少数生命的,慈爱则是没有对象的,是指向所有生命的。贪爱在时空上都是有限的,慈爱则是无限的,超越时空的。贪爱是执著和束缚,慈爱则是自在与解脱。贪爱是功利性的,是自私的,是物质性的,慈爱则是自我圆满和自我愉悦,不因对象而增减。贪爱会发生转变甚至化为仇恨,是无常变化的,慈爱则永远不会改变自己的本性。

慈爱是不增不减、不动不变、超越时间、常住不迁的,是真常;慈爱能够给自己及其他生命带来真正的愉悦、永恒的幸福与快乐,是真乐;慈爱能够成就自我,圆满佛果,得大自在,是真我;慈爱能够消除三毒杂染,净化自己的身心及外部环境,是真净。慈爱是至诚之真、纯粹之善、无量之美,是一切美好事物和理想的集中体现。以慈爱来观察世界众生,就会发现真正的美,因为对象感受到了真爱,才会激发并展现真美,而且美是审美者与对象爱的关系的体现和共建,只有慈爱都会创造出真美,慈爱本身就是美。

慈爱既贯穿了佛教的全部理论,也体现在其所有实践之中。爱生、护生、救生是最大的功德,是佛教极力提倡并付诸行动的,反之,讣虐生、害生、杀生是最大的恶业,也是佛教极力反对并坚决禁止的。佛教制订了最为严格的戒律防止杀生,特别是汉传佛教,这是佛教慈爱精神的具体体现。

慈爱不能只是自我标榜,必须付诸实践,慈爱就必须不杀生,不杀生就必须不食肉。甚至可以说,不杀生是慈爱的底线,不食肉是不杀生的底线。素食者、即便是最严格的素食者,也无法做到完全不杀生,因为植物也是一种生命。植物与动物的生命形态与本性有相当大的差异,食用部分植物是可以容忍的,但同样不能滥杀,要尽可能少吃,更不允许浪费与破坏,而且在食用植物时也会导致部分动物生存条件的恶化甚至死亡。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动植物都是生命而故意抹煞二者的差别,简单地把吃肉与食素都称为杀生而由此减轻食肉的罪过。一个基本事实是,食肉者杀生更多,造业更大。尽量减少杀生,特别是故意杀生,是每一个生命的责任。

令人遗憾的是,即便是佛教之中,理论与实践也有很大的距离,佛教还有许多教派迄今不肯放弃食肉,汉传佛教中也有个别出家人犯戒沾荤,这种情况与佛教的根本精神完全背离,也大大损害了佛教的声誉。要想落实佛教的慈悲与慈爱,就必须首先做到不杀生,不食肉,作为三宝之一的法师对此责无旁贷,无论是传统习惯还是生活环境,都不足以作为食肉的借口,身为法师而食肉,知法犯法,必下地狱!

但愿佛教的慈爱精神、至少是不食肉的原则,能够首先在法师之中完全落实,然后扩展到所有居士中,先使全部佛教信徒成为慈爱的样板,再进一步发展到受佛教影响的民众之中,这样佛教作为一种爱的宗教才会得到承认,才能为众生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也有助于环境保护和整个地球的安全健康。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徐文明 佛耶对话 解脱 拯救 佛教的爱 宗教 慈悲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