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徐文明:自力他力 禅净各有侧重

2012年03月14日 11:59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徐文明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北京师范大学徐文明教授(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曹立君)

编者按:回望人类足迹,不同国度、不同民族曾以刀光剑影、腥风血雨彼此面对。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使人类饱受悲苦。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佛与基督,人类最伟大的两大精神导师也开始彼此面对,共聚同存。2012年3月15日,第三届佛教与基督教比较学术研讨会在重庆西南大学召开,会议主办方试图通过学术交流,尝试基督教与佛教之间更深度更积极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徐文明教授在此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简论佛教解脱的动力机制:兼与基督教的拯救观比较》的主题演讲,他认为自力解脱是佛教的主流观点。佛教主张自作自受,众生的命运由自己并且只能由自己决定,然而,即使是在主张自力解脱的佛教中,也并未完全排斥他力。神圣性是宗教的本质特征,佛教同样如此。

徐文明教授论文摘要如下:

佛教的根本目标是获得解脱,其全部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围绕解脱成佛而展开的。关于这一观点并无争议,然而对于靠什么获得解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还是佛菩萨的神力,在佛教内部也有不同的说法。同样,基督教主张人类需要获得拯救,而怎样才能获得拯救,是通过自信、爱还是上帝的恩惠,也有不同的观点。

一般认为,自力解脱是佛教的主流观点。佛教主张自作自受,众生的命运由自己并且只能由自己决定,即使是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诸佛菩萨也无法改变众生的命运。由于主张人的命运自己决定,佛教也被视为无神论的宗教,在众多的有神论宗教中独树一帜。

然而,即使是在主张自力解脱的佛教中,也并未完全排斥他力。神圣性是宗教的本质特征,佛教同样如此;信仰是宗教的基石,作为无神论宗教的佛教亦不例外。在强调佛教的无神论特性时,往往讲佛与众生平等,众生可以成佛,注重的是二者相同或平等的一面,然而诸佛菩萨是众生,却不是普通的众生,诸佛菩萨是具足智慧慈悲、无量功德的圣贤,是具足六神通等神异能力的神灵,忽视这一点,只是把佛陀视为一个普通的历史人物,或者仅仅是一个道德榜样,同样是对佛教的误解或曲解。众生以佛菩萨为信仰和崇拜对象,并非只是因为他们是道德榜样,而是因为他们具足超现实的力量,因为他们神通广大、法力无边。

每一个宗教、至少是大的宗教都会认为自己的最高神是全能的,玉皇大帝与如来谁大并不仅仅是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而一旦承认自己的神是万能的,也会陷入上帝能否制造一块他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的陷井。佛教同样经常面对相似的疑问,既然佛是法力无边、至高无上的大圣(能),而且是大慈大悲、满怀爱心的仁者(仁),既能且仁,为什么面对受苦的众生无动于衷呢,为什么不想办法使众生全部获得解脱呢?

这是两难的选择,是一个难解的悖论,承认佛无能和不仁都是不可接受的。佛教避免了基督宗教的上帝作为工匠的尴尬,不必为能否制造一块难倒自己的石头而犯愁,但在解脱领域,这一问题同样无法回避。

据《楞伽师资记》卷一:若精诚不内发,三世中纵值恒沙诸佛,无所为。是知众生识心自度,佛不度众生。佛若能度众生,过去逢无量恒沙诸佛,何故我等不成佛?只是精诚不内发,口说得,心不得,终不免逐业受形。

依照二祖慧可大师的解释,佛不度众生,众生必须识得本心,精诚内发,自度自觉。假如佛度众生,我等众生过去遇到无量无边的佛,为什么没有得度成佛呢?通过众生未曾得度这一现象,就可得出佛不度众生的结论。虽然佛不度众生是一个事实,但并不意味着佛没有能力度脱众生。

据《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七(師子吼菩薩品):不度众生非不能度,是名中道。

是故佛虽不度众生,却不是不能度,因为佛超越了度与不度两边而得中道。

为什么讲佛不度众生,是为了避免众生产生依赖,不发心修行,只想依靠外力。

据《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四十中记载:当时,有一个生性懒惰的婆罗门前去礼佛,作偈赞美于佛,欲求佛修道,来断除自己的烦恼,佛则明确告之,自己没有力量断除他人的烦恼,断除烦恼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假如一人修道就可断除别人的烦恼,那么佛在菩提树下修道时一切众生的烦恼已经断尽,因为佛有大慈大悲之心,遍及一切众生。佛举的例子也很能说明问题,自己得了病,不可能通过他人服药来治愈。

经中说:拔济,即是救度,即是使其获得解脱。这里说得十分清楚,自拔济,才是拔济,自己解脱,才是真解脱。这里说的很清楚,佛不想欺骗众生,不愿夸大自己的力量,而令众生产生过分的依赖。

佛不度众生,是因为若以佛力度众生,还会产生道德上的问题。很多人不愿放弃世俗的欲望和享受,还想得到出世间的解脱,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试图将所有美好的事物尽情占有,而又不愿付出任何代价和努力。假如不修行就能获得解脱,存在这样的便宜事,怎么可能会有人艰苦修道呢?轻易地许诺不可能发生的事,就是对众生的欺骗,就会使之更加堕落。可现实中还是有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例如过去富家大户甚至帝王会请一人作为自己的替身出家修行,以为如此能为自己增加功德,其实是自欺欺人。谁修行,谁受益,谁努力,谁成就,这是不可能分享和替代的。如同请他人吃饭,而自己得饱,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假如许诺不修行就能获得解脱,那么众生就会沉溺于杀盗淫等种种恶行之中,相互杀戮,相互残害,相互欺凌,就会大大助长众生的恶行,这种许诺如果实现,就不是解脱众生,而是伤害众生,这显然不符合佛教的根本宗旨。

如此佛说度众生,即不度众生,是为真度众生。劝导众生精诚内发,自修自证,自成佛道,即是度众生。

此外,强调佛不度众生,还是为了扫除众生的分别心。

在《諸法無行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等等诸多经典中,佛都对此做了解释:

佛法无取无舍,无相无名,如同虚空,湛然清净。因此佛上不得佛道,下不度众生,无念无行,无思无为,是为真佛。凡夫不了,强加分别,说佛说众生,此是二相,分别妄念,离佛甚远。

众生无我,由四大五阴和合而成,但是假名,无有实义。本无众生,如何说佛度众生,故佛不度众生。法界平等,佛与众生本来一体,故无所谓度与不度。

言佛不度众生,还因为佛与众生同一法界,平等无二。于真如理体之中,佛与众生同一法身,无凡无圣,无二无别,既然二者本来无异,故非能度可度,实无众生而需度者。

佛教虽然主张众生自度,但佛菩萨并非毫无作用,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佛力不能主导众生的命运,但可以影响众生的行为,引导并帮助众生开悟解脱。

在强调佛力时,有两种力量值得重视,一是佛威神力,二是佛本愿力。在许多佛经中,菩萨说法,必须“承佛神力”,依靠佛力加持才能广说佛法,因此佛力虽然不能改变人的命运,却能影响人的行为,使之暂时获得某种智慧或神通法力,看见平时看不到的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也表明佛力有改变世界和众生的可能,只是不会滥用这种力量而已。

另外一种值得重视的力量便是佛本愿力,即诸佛于过去未成佛时所发誓愿的力量,这种力量初时强调可以速成无量功德,圆满自身,后来则强调还有接引众生的作用。在净土类经典中,无不强调佛菩萨本愿力的功德力用。

净土经典多教此方众生往生他方国土,此经却说他方菩萨亦愿往生释迦牟尼佛国,而往生的力量包括佛之神力及本愿力。

有些经典上说,只要得闻释迦牟尼佛名,便得无上正等觉种子,不会退转。这是佛本愿力的功德,使众生一闻佛名,便同闻法,得大利益。这种闻名便得利益的说法,比称名念佛更加简易方便。

如果说前面强调解脱成佛必须依靠自力,而后面所引经文是主要说明诸佛威神力、尤其是本愿力的作用,事实上是强调他力。

在中国佛教中,禅宗主要强调自力解脱,净土宗则强调他力助成,二者为此有过不少争论。

六祖惠能大师主张解脱必须依靠自力,度众生也是度自己心中的众生。这一观点与二祖慧可所述完全一致,强调自性自度,才是真度,甚至完全颠覆了通常的理解,把众生视为每个人自心中的妄念,这种解释确实是前所未有的,体现了六祖解读传统和经典的独特视角和大胆创新精神。

与禅宗相反,净土宗则强调佛力加持的好处,认为如此方可快速成道。

昙鸾被视为净土宗二祖,是净土宗开创者之一。他据龙树之说,指出修行有难行道、易行道两种,难行道有五种,最后即是只依靠自力、没有他力加持者,或许是批评禅宗。易行道即净土法门,通过佛本愿力,就能顺利到达佛国净土,如同乘船而行,胜过陆路徒步。

由于净土宗经常受到禅宗的批评,因此也对此进行还击。

元照律师为宋代天台宗人,兼修净土。他对以净土为权乘、视诵持为粗行的观点当然不肯赞同,认为盲目相信自己,则脱生死而无路,不凭借他力,不可能断除业惑。

虽然有关解脱成佛主要靠何种力量,禅宗与净土宗有所争论,但调和禅净者也为数不少。自力为主、他力助成是最流行的说法,修行净土,虽然依靠佛本愿力,但还是需要自己修行,自己念佛,并非单凭佛力。

基督教也有类似解脱的说法,或者说是得到拯救与复活。似乎基督教中缺少自我拯救的说法,依靠或者只是依靠神力是最为主流的观点。然而也有学者如巴姆认为在这方面耶酥与保罗有着明显的差别,特别是在拯救方面。耶酥更强调自信,以为“天国就在你心中”,心净就能减轻罪恶,保罗则更重视上帝的恩惠。可以说,耶酥重视自力,保罗强调他力。但在整个基督教中,似乎他力说占了绝对优势。

出离尘世,摆脱生死之苦,是生命共同的目标,无论是拯救和解脱,其根本意义是一样的。无论是佛还是上帝,只想依靠神力肯定是不行的,只有不断努力净化自己,才能到达天堂净土。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对话 自力  禅净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