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郑庆云:佛教文明与基督文明的共同价值观

2012年03月13日 14:48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郑庆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编者按:回望人类足迹,不同国度、不同民族曾以刀光剑影、腥风血雨彼此面对。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使人类饱受悲苦。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佛与基督,人类最伟大的两大精神导师也开始彼此面对,共聚同存。从2009年开始,佛耶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已举办了三届,会议主办方试图通过学术交流,尝试基督教与佛教之间更深度更积极的对话。澳门大学郑庆云在第二届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从佛教与基督教的共同基础探索文明的和平共存》的主题演讲,他着重探讨佛教文明与基督文明的共同价值观,认为两种宗教之间,其实并没有必须把对方彻底消灭和摧毁的必要。

郑庆云论文摘要如下:

一、佛教与基督教的分别

佛教和基督教发源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两者的出现都有特定的背景,因而导致两者的世界观迥异,使一般的信徒产生两者并不兼容的错误观念。

比如基督教是一神宗教,以上主为一切世界的唯一创造者与主宰,人类在上主之下,以荣耀上主为己任;而人类在上主之下,不论贤愚皆平等,无有区别。在这前提之下,人人生而平等的信念不需要论证而各人均会信受。

佛教基本上可算是无神宗教,因为神在佛教的理念上,也属于有漏的众生,也需随自身的业力,轮转六道,所以并不值得仰赖和崇拜。人类透过适当的修习,可以不再受困于六道的轮转,得享极乐。在这重意义上,人也是平等的,然而因为“达彼岸”的先后,造成众生之间有圣凡之别。这种凡圣同居的局面和人性发展的自身局限,一方面不经意地造成某些人可以借口已达道而自我无限膨胀(其实达道与否是一种形而上的肯定,现实上不容易也不可能证实之或否定之);另一方面,这局面也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刻意扭曲本来人人平等的前提,造成人与人的阶级差异以谋求自身的利益。

这些基本差异,在两者的宗教活动和生活取态上,均显而易见,也长时期地使两者的信徒,相互藐视。

然而两种宗教之中,又是否没有共同信奉的价值基础?却又不尽然。而且在学术界,这方面的讨论和探讨,并不少见,随意在有关宗教的学术期刊翻阅,都很容易找到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章所讨论的,都离不开一个“爱”字。

二、佛教与基督教的共同基础——爱

爱之于佛教,并不局限于在亲近的人之间所产生的一种掀动心灵的关注。佛教推而广之把这种关爱推广至世界上一切生灵,教诲信徒们随他们的喜而喜、悲而悲。简言之,这便是佛教的慈悲观(compassion)。而爱在基督教,本质上与佛教无别,两者只有对象上的差异。基督教虽然以敬爱上主为首要,但它认为对同伴甚至敌人的关爱,也是荣耀上主的一种天职。只是在生命对象的选择上,基督教明显不如佛教广泛。

事实上,爱的本质在不同的文明,是不会有甚么差异的,因此以爱为出发点,探讨不同文明和宗教的共同基础,是一个很自然且有说服力的选择。由上面的简单讨论,我们约略可以得出不同文明的对爱的差异,是体现在对象和目的之上。

首先谈爱的目的。在佛教的层次上,有了义的爱和有不了义的爱,两者之间有一种微妙的次第关系。

甚么是不了义的爱?按照佛教的说法,所有世法,只要它不能够彻底解决人类根本的生死问题,引领人类走到涅槃彼岸的,都是不了义的。而所谓不了义的爱,泛指一切不能帮助人类离开这个娑婆世界的爱。

这一种不了义的爱,它的目的又是甚么?众所周知,人类一切情感的表现,都是带有目的性的。例如人类的愤怒,是要让对象感到畏惧而妥协或者服从;人类的悲哀,是因为对象的遭遇不但未如设想,而且是比所设想的更糟糕而发出的一种同理性。不了义的爱,是一种单纯让对象离开一切不安与困境且得到快乐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是动物性的,也就是说并没有把佛教的终极理想(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的最终实现作为这种情感表现的一个条件。因此在这个物欲的世界,不了义的爱可以简单地诠释为让对象迅速地离开苦恼而得到瞬间快乐的一种情感表现。

至于了义的爱,则以帮助对象彻底离开六道系缚为目的。其中的手段,不以迅速让对象离开苦恼境地为第一要务。恰恰相反,让对象困惑于苦恼之中也会是一种让他真确认知和体会此娑婆世界万法为苦的本质的有效方法。当然,这方法是让对象承受短暂的苦恼以换取终极的快乐。

而对象上,不了义的爱只存在于亲近的人之间。至于了义的爱,则出于佛教要求佛教的信徒不要偏执、不要选择爱的对象,所以它的对象是所有有灵性的个体生命。因为佛教认为一切的偏执只是让人类在六道不断轮转的主要原因,所以南传佛教教人出离自己所熟知的环境,断除爱执,也就是断除轮转的根本原由。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则采取另一方式,把原本对亲近的人所产生的不了义的爱,升华至对所有生命的爱。如此一来,本来的偏执不复存在,而且人类透过这一种升华的过程,也影响到接受这种无私大爱的对象,教他们也放舍本来的偏执(这也是为甚么有人把南传佛教判别为小乘,汉传和藏传佛教为大乘的一个原因)。

至于基督教,它的爱的目的,依照Paul Tillich的说法,也是一种终极关怀。而这种终极关怀的定性,和佛教的了义不了义的分析,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因为Tillich也把人生所遭遇的事情和所进行的事务分类,凡是无关人类本身终极趣向的事务(约相当于佛教的不了义之说),人类不应过份关注和投入。而所谓的终极关怀,也是一种超越自我的过程(约相当于佛教的了义之说,教人超越此世间而达彼世界)。

当然,基督教的终极关怀,与佛教的并不一致:基督教的终极趣向,还是要回归到上主之内,而人类的所谓自我超越,不过是一种自我的重新认知,以寻回当初上主创造生命时所赋予受造物的生命目标。上主还是最终的主宰,还是一个不能超越的存有。

而在对象方面,基督教的主要对象是上主,人类应该以歌颂赞叹来回报上主对受造物所付出的无私的爱。而在歌颂的同时,人类必须善待自己的同胞,给予他们关爱,一方面借此来荣耀上主,另一方面则勉励同胞们重新认识自我且超越自我。在这个层次上,虽然基督教还是与佛教并不完全相同,但两者之间,也找不到相互排拒的必然性和理据,这构成了双方可以和平共存的基础。

上面分析了佛教和基督教有关爱的对象和目的,可以得出其实两者有着两个基本的共通点:

在目的方面,两者都希望为被爱的对象找到一条通往永恒的道路。在佛教这是寂静涅槃,在基督教则是永生。这两者在名字和行事方法上或许有差异,但它们的目的都是相同的:从个体的生命超越出发而达致永恒。

在对象方面,佛教与基督教起码都同样关爱同胞,并且希望透过对同胞所付出的爱,来启迪他们走上同样的永恒道路。

三、有关和平共存的初步结论

有了这两个基本的共通点,我们便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两种宗教之间是否存有相互排拒的性质?

从形式上的教义来看,有人或许会说,基督教的《十诫》已经明令它的信徒不可崇拜其它偶像,因此便简单地引申推论,崇拜偶像的其它的宗教徒,是邪恶的,必须予以彻底消灭以维护上主的威权。殊不知这推论犯下了很大的逻辑上的谬误,因为《十诫》的对象是基督徒,《十诫》不允许的事情,上主并没有禁止异教徒进行,甚至在新约中,明确地说明这些异教徒只不过是迷徒的羔羊,作为上主在地上旨意的执行者,耶稣基督最关爱的恰恰是这批迷途的羔羊,而非基督徒。

在佛教方面,它的教义常常说明八万四千法门的重要性。因此,对不同趣向的人,便应有一套特别的因应办法来诱导。在佛教的角度,凡是有性灵且在六道中轮回的生命,均在救犊之列,故此佛教本身的教义并没有可以简化成排拒其它宗教徒的基础。

因此,两种宗教可透过本身对爱的不尽相同的诠释,纵使未必可以发展出对另一方教徒全心全意的关爱,但至少在本身(宗教的)爱的基础上,也不会发展出对另一方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的意图。

为了进一步成就彼此爱的理念,两者之间实在有学习彼此教义和教理的需要,因为如果不采取如此的态度,在基督徒来说,他们不可能切实执行并完成耶稣基督对所有迷途羔羊的关爱。对佛教徒而言,他们不但忘记了八万四千法门的重要性,而且也丧失了爱的终极目的和对象。一旦两者之间的相互学习成为必然,它的结果将会把彼此之间的迷弭彻底消灭,并且在两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和平共存所必须的互信和尊重。互信和尊重,是建设一个和平的上世界所必要的条件。

佛教和基督教之间共同基础的分析,上面只略以“爱”字为起点。其实两种宗教之间,还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可供深入研究和探讨。例如基督教的原罪观念与佛教的业之间的关系;基督教的静思退修和佛教的静坐之间所产生的经验与目的,是另一个有趣可供探讨的课题;基督教的斋期与佛教的斋日也是一个足堪比较的领域。凡此种种,只要我们仔细地重新审视佛教和基督教之间的事物,我们总会发现两者之间共同之处和歧异。对于两者的歧异,我们可以作出文明发展上的解释。再者我们应尽量避免把这些歧异激化或者试图同化彼此的差异,这只会把个别的宗教特色消灭又或者对和平共存努力产生负面的影响。对于两者的共通处,我们不妨对此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借此让双方更了解对方所抱持的价值观的基础,从而对对方产生应有的互信和尊重。

上面的讨论虽然简短而且只以佛教和基督教为例来探讨,但作者深信本文所出的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文明。只要我们能找到不同文明之间的共通点,并从这些共通点出发,那么,我们自然会找到两者并不互相排拒的理据。这些理据的积累,便是地球上不同文明均可以和平共存的出基础,也是不同文明的互信和尊重的基石。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郑庆云 佛耶对话 解脱 拯救 佛教文明 基督文明 价值观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