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杨玉辉:佛教的慈悲与基督教的爱

2012年03月13日 14:43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杨玉辉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编者按:回望人类足迹,不同国度、不同民族曾以刀光剑影、腥风血雨彼此面对。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使人类饱受悲苦。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佛与基督,人类最伟大的两大精神导师也开始彼此面对,共聚同存。从2009年开始,佛耶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已举办了三届,会议主办方试图通过学术交流,尝试基督教与佛教之间更深度更积极的对话。西南大学宗教研究所杨玉辉在第二届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慈悲与爱:佛教与基督教的一种比较》的主题演讲,他认为慈悲论和爱论是佛教和基督教的两种核心价值理论,它们既存在根本的同一性,也表现出文化上的差异性。但二者却是殊途同归。慈悲与爱为我们理解东西方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特性提供了模本,很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深入探讨。

杨玉辉论文摘要如下:

一、佛教慈悲与基督教爱的基本涵义

慈悲对信佛的人的基本要求

何谓慈悲?所谓慈,即慈爱众生并给与福乐,也就是利乐有情,引导和帮助众生达到身心的适悦,获得福报和悦乐;所谓悲,即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即拯救苦难的众生,帮助他们脱离苦海;二者合称为慈悲。《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一般来说,佛教将佛或菩萨对众生的爱护,给与欢乐,拔除苦难,称为慈悲。由于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根据佛教的认识,慈悲有三种:1、生缘慈悲,称小慈悲,即对世俗凡夫、众生的身同感受而生起的慈悲;2、法缘慈悲,称中慈悲,即觉悟到世间万物本性的佛法,认识到人生痛苦本性而生起的慈悲;3、无缘慈悲,称大慈悲,即大道菩萨境界,自然生起悲天悯人的慈悲心,故能超越世间一切差别,心无所缘而意识到必须救苦救难的慈悲。

爱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爱所反映的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同时也是一种身心的爱慕和愉悦状态,基督教的爱包含多方面的意义,对人来说,正如《圣经》所指出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 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对基督教来说,爱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上帝和主对世间万物的爱尤其是对人的爱,以及人对上帝和主的爱,这种爱也叫圣爱;二是人对人的爱,包括一个人对他人或邻人及自己的爱;三是人对上帝所造之物的爱,即对世间的各种自然存在物的爱。在这三种爱中,圣爱是最根本的,人对人和物的爱都根源于圣爱。

二、佛教慈悲与基督教爱的同一性

根据作者的考察,佛教的慈悲和基督教的爱具有四个方面的同一性:

1、思想内涵上的同一性

在思想内涵上,佛教的慈悲和基督教的爱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

首先,慈悲和爱都体现了对弱者的关心爱护和支持帮助。可以说,关心爱护是佛教慈悲和基督教爱的根本特性,虽然佛教慈悲体现的是对痛苦中的人的关心、怜悯和帮助、支持,基督教的爱则体现了对人和物的关爱和保护,但在关心爱护对象上二者是一致的。

其次,慈悲和爱都体现了对弱者的同情和怜悯。不管是佛教的慈悲还是基督教的爱都包含了感同身受的同情心和对对象的怜爱珍惜的怜悯心。

再次,佛教慈悲和基督教的爱都包含超越现实功利的博爱精神。在基本的价值追求和境界表现上,佛教的慈悲和基督教的爱都呈现了一种超越现实功利和世间差别的博爱,尤其是佛教的无缘慈悲和基督教的圣爱更是这种博爱的表现。

2、行为方式上的同一性

佛教的慈悲和基督教的爱在行为方式上的统一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慈悲和爱都体现了主体的付出和奉献,具有利他、利社会的性质。慈悲和爱都是一种付出和奉献,慈悲是帮助人解除痛苦,得到快乐;爱则需要从精神上关心,行动上支持和帮助,慈悲和爱都体现为一种有理他人、有利社会的特性。虽然慈悲和爱也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慈悲和爱的付出者,但这种对付出者的有利并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相反,还会增进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第二,慈悲和爱都要求言行一致,将慈悲和爱的善行落实到行动上。佛教和基督教都强调,慈悲和爱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还必须落实到行动上,要有学有证、学修一体、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

3、行为结果上的同一性

在行为结果上,佛教慈悲和基督教的爱最大统一性就是它们的利他性和有益社会性。慈悲和爱的结果都是使施与对象获得好处,得到利益,并进一步增进人际关系协调,社会和睦。

4、作为服务社会的思想价值基础的同一性

佛教慈悲和基督教的爱都是作为其宗教服务社会,激发信徒慈善公益心的思想价值基础。对佛教和基督教来说,如何激发信徒从事服务社会的工作,如何在思想上认同慈善公益事业,其理论根据就来自慈悲和爱的思想理论,佛教徒和基督徒也正是在慈悲和爱的思想的促动下开展各种服务社会的慈善公益活动的。

三、佛教慈悲与基督教爱的差异性

1、思想内涵的差异性

2、行为施与范围的差异性

3、行为施与对象道德属性上的差异性

4、行为施与对象的人我性质的差异性

5、主体动机和意义的差异性

四、结论

佛教的慈悲与基督教的爱是佛教与基督教指导佛教徒和基督徒的基本价值观,二者都反映了宗教最基本的无私奉献、利乐群生、有益社会的大爱精神,并成为两大宗教服务社会,开展各种慈善公益事业的思想理论基础。但很显然,作为东西方两种典型的宗教,二者确实又显现出了许多完全不同的思想理念和行为追求,佛教以对众生的悲悯同情为出发点,并通过救苦救难的行为来彰显其大爱精神;而基督教则以对上帝的爱为出发点,以平等互助的行为来显示其大爱精神,但二者却是殊途同归。可以说,慈悲与爱为我们理解东西方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特性提供了模本,很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深入探讨。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杨玉辉 佛耶对话 解脱 拯救 佛教 慈悲 基督教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