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汪海波(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编者按:2011年5月12日至16日,“释迦塔佛教文化研讨会”在应县召开。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汪海波在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舍利观察》的论文。近百年以来,特别是近三十年以来,舍利不断被大量发现,而且每一次发现都引发“世人震惊”,这与我们崇尚“科学精神”的时代形成较大的心理反差。事实上,舍利引发的“强大震憾力”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物质文明迅速提升的今天,人们有意识地维修、发掘、保护佛塔过程中,在与传统文化不期而遇时暴露出精神世界的空洞。全面认识佛教的历史对舍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节选内容如下:
“舍利崇拜热”是近年来佛教界、学术界和社会上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舍利研讨已成为新的热点课题,至今仍在不断升温,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宗教信仰问题,有必要对这一现象的发生与发展规律进行细致观察,追根溯源,探究本末。
近百年以来,特别是近三十年以来,舍利不断被大量发现,而且每一次发现都引发“世人震惊”,这与我们崇尚“科学精神”的时代形成较大的心理反差。事实上,舍利引发的“强大震憾力”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物质文明迅速提升的今天,人们有意识地维修、发掘、保护佛塔过程中,在与传统文化不期而遇时暴露出精神世界的空洞。全面认识佛教的历史对舍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舍利研究误区的纠正
目前有不少地方因发现舍利而大做文章,考证普遍缺乏可靠的史料支持,且涉炒作之嫌。就舍利说舍利显然是庸人自扰,不可能说得清楚,至于依佛经的说法试图验证舍利更是不智之举。因为研究方向性的错误,舍利研究者极易陷入误区。楼宇烈先生指出:“佛舍利研究的意义并不在于对其进行科学鉴定,而在于考察其流传的历史过程,以及佛舍利对佛教的象征意义”。黄夏年先生也认为:“伴随着舍利崇拜活动的一些历史记载的供奉物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例如山东汶上的佛舍利出土以后,有长达170余字的铭文,记载了这颗舍利迁徙的经过,经学者结合历史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这是从宋代皇宫里流出来的舍利,所以从它的迁移过程,我们也就知道了宋代宫廷与民间供奉舍利的情况,还了历史真实的面目。”对舍利流转的历史和相关文化现象的研究才是佛学者的方向。舍利研究的领域极其广泛,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佛学、人文学、社会学、历史地理、民俗信仰、中外交流、文学艺术、建筑工艺、考古文博等等方面。但应该避免进入以下五个误区:
(一)所谓“真伪”的研究;
(二)所谓“高低”的判断;
(三)所谓“唯一”的说法;
(四)所谓“权威”的认证;
(五)所谓“科学”的鉴定。
舍利研究是对佛学者智慧的考量。只要避免了这五点误区,“舍利崇拜热”应该是一种健康的、有益的精神生活和正常的学术交流。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