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传印长老为“纪念房山石经开洞拓印55周年”发来贺电

2011年04月26日 12:38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传印长老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2011年4月21日,纪念房山石经开洞拓印55周年暨房山石经研讨会在北京市房山区隆重召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专门发来贺电,全文内容如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界朋友: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重举行“纪念房山石经开洞拓印55周年暨房山石经研讨会",我谨中国佛教协会暨北京市佛教协会并以个人名义对此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在座的各位,表示最亲切的问候。

房山石经(又称《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人藏经》),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久、保存最全的石刻佛教大藏经,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各代,在众多高僧的主持下,代代相传,镌刻不断,绵延千余年,共有本小经版1万4千2 78块,刻佛经1千1 2 2部、3千5 72卷,堪称国之重宝,享誉全球,比肩敦煌。可以说,房山石经不仅是佛门的正法宝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人类文化历史的珍贵遗产。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特别是研究佛教历史和典籍的重要资料,其学术、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价值不可估量。仅就历史文化价值,便可略述以下几点:

一、石经閟藏在石洞和地宫先后一千多年,在历史上第一次拓印出来与世人见面,为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二、石经刊刻所依据的经典,是我国最早的写本,因此最正确,可以校勘后世所刻《藏经》中的脱误和错字;    .

三、石经的书法艺术精湛,通过各朝代不同风格的石经拓片,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四、各经末尾的题记,内容丰富,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

五、在石经中,发现了一些《藏经》中未收入的古逸经典。(参见《中国佛教协会关于流通<房山石经)的通知》,《法音》1988年第11期。)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以后,到南北朝曾盛极一时,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但此后也屡遭破坏,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4-451年在位)和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61—578年在位)的两次法难,从而唤起并加深了当时佛教界对三藏教法遭受毁灭“末法时代”的忧患意识和护法精神。有鉴于此,静琬法师秉承其师——天台宗第三祖北齐南岳慧思禅师的遗愿【《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有日:“末法之世,余经次第灭;……我今誓愿,持令不灭……略记本源,兼发誓愿及造金字二部经典(即《摩诃般若经》与《妙法莲华经》)。……我为众生行此愿:令佛法藏得久住。……受持释迦,十二部经,及十方佛,所有法藏并诸菩萨,所有论藏;辩说无碍,十方普现,供养诸佛。于恶世中,持释迦法,令不断绝,于十方佛,法欲尽处,愿悉在彼,持令不灭。";明•刘侗《帝京景物略》亦载:“北齐南岳慧思大师,虑东土藏教有毁灭时,发愿刻石藏,豳封岩壑中。座下静琬法师承师咐嘱,自隋大业迄唐贞观《大涅粲经》成。】,为令正法久住,遂发心镌造石经,秘藏洞穴,“为未来悬远无佛法时,留为经本,开生慧目。” (贞观五年静琬《涅槃经堂题记》)   

静琬法师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镌刻《华严经》,《题记》日:“静琬敬白:未来之世,法幢将没,每寻斯事,悲恨伤心。今于此山,镌《华严经》一部,永留石室,劫火不焚,使千载之下,惠灯常照,万代之后,法炬明。……此经为未来佛法难时,拟充经本。世若有经,愿勿辄开。"  

唐初唐临在《冥报记》中,最早对静琬法师发起的刻经事业作了记载:“幽州沙门释智苑(即静琬),精练有学识。隋大业(605—617年)中,发心造石一切经藏以备法灭.。既而于幽州西山凿岩为石室,即磨四壁,而以写经。又取方石,别更磨写,藏诸室内。每一室满,即以石塞门,融铁锢之。……苑所造石经已满七室,以贞观十三年(639)卒,弟子犹继其功。 (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第十八)

关于静琬死后代代相承、矢志不渝进行刻经,辽•赵遵仁在《涿州云居寺四大部经记》云:“(静琬)以唐贞观十三年奄化归真。门人导公(玄导)继焉。导公没,有仪公(僧仪)继焉。仪公没,有暹公(惠暹)继焉。暹公娑,有法公(玄法)继焉。自(静)琬至(玄)法,凡五代焉,不绝其志。”(辽•赵遵仁撰《续镌成四大部经记》)

据上可知,静琬法师于隋大业年间开始创刻石刻,直至唐贞观十三年示寂,几十年间刻经不辍;其后又有玄导、僧仪、惠暹和玄法等四代弟子承其遗志,代代相续,从而开启了持续千年的中国石刻佛经事业。此事不仅仅是一件集体工作的成就,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坚韧持恒的伟大精神。

明太祖朱元璋崇为“国师”的道衍(姚广孝)禅师作《观石经洞》诗云:“峨峨石经山,连峰吐金碧。秀气钟芯题,胜概拟西域。竺坟五千卷,华言百师译。琬公惧变灭,铁笔写苍石,片片青瑶光,字字太古色。功非一代就,用藉万人力。……如何大业间,得此至人出。幽明获尔功,乾坤配其德。大哉弘法心,吾徒可为则。”  

静琬法师暨历代的刻经者们,为维护作为中华文化重要部分的佛教文献表现出来的大愿大力、无私奉献、坚韧不拔、不屈不挠、锲而不舍、代代相传的“石经精神",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国文化历史的连续性,这是值得我们继承发扬光大的崇高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1956年春季,为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涅槃二千五百周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佛教协会组织专家及专门工作人员,对石经洞与云居寺地穴进行勘测调查后,开启石经洞穴(山上有九个石经洞,山下有一座藏经塔:九洞藏的是历代陆续刻的石经;塔下藏的是辽代刻的石经),发掘石经,进行拓印。经过三年多(1956年4月至1959年11月)的努力,一共拓印了经版1万4千278块,拓出了7套拓片(共用纸14万5千869张),使这部丛隋代至明末绵历千年陆续刻在石板上、一直封藏在房山县石经山九个石窟和经塔内的稀世法宝得以大放异彩。

1980年5月,中国佛教协会开办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专门设立“房山石经整理研究小组",对房山石经进行校对编目、归类整理(整理出隋、唐、辽、金、明所刻石经拓片,共2万8千多张、3千 550多卷)、摄影印行、系统研究,先后编辑出版了《房山石经》(全34册;华夏出版社出版)、《房山石经题记汇编》、《房山云居寺石经》、《房山石经之研究》等专著,为学术研究提供最基本资料。

1985年,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赵朴初先生,受北京市政府敦请,任“云居寺修复委员会"名誉主任,代表本会捐赠净资(人氏币10万元),并书赠《修复云居寺颂》,颂日:“锲而不舍历千年,石经宝藏冠人间。云居昔日何巍然,护持文物集群贤。一朝颓坏哀烽烟,空留碑碣对尘寰。今逢盛世希有缘,愿观众力复庄严。"

1987年10月应日本佛教界的请求,本会在日本京都举办了“中国房山石经拓片展",展品包括:由隋唐至明代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拓片4 1件,反映房山云居寺石经山风貌的照片25幅,彩色记录片《国之重宝》以及体现房山石经研究成果的书籍;又与日方共同举行了“中国房山石经学术演讲会"。此次展出;“在佛教上、学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在日本“引起巨大反响",有媒体着重介绍了“房山石经在佛教、书法、社会经济史研究等方面的重要价值";认为“房山石经是世界史上极为稀少的文化遗产"。更有日本学者(日本佛教大学藤堂恭俊教授,他是我本人1981年至1983年在佛教大学晋修考察日本佛教教育课题的指导教授)感叹道:“万里长城和房山石经是铸砖和凿石造成的,建造万里长城是为了保卫国家,镂刻房山石经是为了保卫佛法,房山石经是一座精神上的长城!"石经走向国际,提升了房山石经的世界知名度,扩大了房山石经的影响。赵朴初先生有诗日:“历千载而不绝兮,书写镂刻;喜宝藏之今启兮,光辉日月;广拓印以流通兮,绍隆祖德;展妙迹于芳邻兮,同肩胜业。"  

为更好的保护石经,防止风化,中国佛教协会联同北京市政府、中华慈善总会及有关单位,于1999年9月9日,回藏“房山云居寺辽金石经",赵朴初先生作著有《房山石经辽金刻碑回埋颂》,颂日:“辽金宝藏,应机出现。拓印流通,光腾赤县。宏愿深心,永怀列祖。功德今圆,还归故土。"将石经保护好,使其完整的、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学习、继承、发扬伟大“石经精神",是我们的时代使命。

北京市和房山区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石经的保护和研究、开发利用工作。古谚有云:“念先祖,聿修厥德;启后人,长发其祥。,,东方敦煌,弥足珍贵,时值国运昌隆、中华崛起,正好光前裕后、继往开来。以此开石经洞、拓印石经5 5周年纪念、研讨为契机,更好地保护、研究、管理、使用,将“石经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祝愿云居寺文化景区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如期成就!

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祝愿预会的诸位法喜充满、吉祥如意!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邢彦玲] 标签:房山石经 发来贺电 长老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