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导读: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略称房山石经),是我国从隋代至明末绵历千年不断刻造的石刻宝库。它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特别是佛教历史和典籍的重要文物。房山石经的出土研究对于对校勘木刻经本的错讹,是可贵的实物依据。也是研究当时华北社会状况及古代金石、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资料。2011年4月21日“纪念房山石经开洞拓印55周年暨房山石经研讨会”在京召开。

传印长老为“纪念房山石经开洞拓印55周年”发来贺电

    2011年4月21日,纪念房山石经开洞拓印55周年暨房山石经研讨会在北京市房山区隆重召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专门发来贺电。[详细]

纪念房山石经开洞拓印55周年暨房山石经研讨会召开

    为纪念北京房山石经开洞拓印55周年,推动云居寺文化景区建设,更好地保护、研究、管理、利用房山石经这宗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11年4月21日北京市房山区召开纪念房山石经开洞拓印55周年暨房山石经研讨会。[详细]

相关新闻          

“北京敦煌”——房山云居寺

 

   据史书及碑刻记载,静琬法师秉承师愿,自隋大业年间,迄唐贞观十三年,在石经山创刻,其后弟子继踵,刻经不辍,经辽金两代续刻,分别閟藏于山上石洞及云居寺之南塔前地穴内。[详细]

调 查
房山石经的出土研究对于佛教的当代发展有推动作用吗

 

没有

 

不知道

 

 

             

 

李富华:石经与汉文佛教大藏经

房山石經是我国石刻佛经的集大成,是石刻艺术的宝库,也是以石刻的形式保存下来的汉文佛教大藏经最古老的版本。也是世界文化的珍贵遗产。[详细]

 

黄夏年:做好房山石经的保护

现保存完好的石经有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它与刻在那里的石刻儒家十三经可以相媲美。但是有影响的还是北京房山云居寺的石刻佛经。[详细]

 

张总:石刻佛经杂考数则

河南省文史馆所藏石刻拓本,总数达于四万份,是世界上收获拓本最多的单位之一。可以与台湾中央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详细]

 

黄君:房山石经书法研究

房山现为北京市的一个远郊区,距市中心约75公里。区内闻名遐迩的云居寺和石经山,以其风光秀丽,山顶长年有祥云缠绕而得名。[详细]

王德恒:宝藏之形成要素

在舍利函奉安之际,文帝的孙子的内史令豫章王杨暕来到了智泉寺,在智泉寺宣读了文帝于智泉寺奉安舍利、建造灵塔的圣旨。然后,亲撰塔铭。[详细]

 

赵生泉:《房山石经》书法札记

据唐临《冥报记》,隋大业年间,幽州沙门智苑(即静琬)发愿造刻石经。在得到萧皇后及其弟内史侍郎萧瑀的资助后,静琬开始在石经山刊经。[详细]

 

气贺泽保:房山隋唐石经

房山石窟的九座洞窟中收藏着四千件以上的石经,均为隋唐时代的辽代所刻。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唐代玄奘翻译的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详细]

 

桐谷征一:房山石经历史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早在东汉就有儒教的经典石经。不过中国佛教在历史上也同样有圣典石经,而且佛教石经遗迹的规模之大、数量多、分布广。[详细]

吴梦麟:金仙公主与房山石经

《房山石经》是隋代僧人静琬于隋大业年间刊刻,历经唐、辽、金、元、明六朝,代代相传,锲而不舍、绵延千年的古代碑刻艺术宝藏。[详细]

 

王嗣州:旅顺博物馆藏残石考

房山“石刻佛教大藏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僧人静琬等为维护正法刻经于石。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详细]

 

罗炤:刻经中的北方礼忏系统

大住圣窟的《略礼佛忏悔文》虽然简短,但可以看出它是一个出自印度真传的、内涵深厚、逻辑清晰、与南朝忏法分庭抗礼的礼忏体系。[详细]

 

吴元真:云居寺的老照片

寺院仅存山门即天王殿前檐的券脸石兀立在废墟上,原有的殿宇佛堂等荡然无存,所以公布其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以塔及石经为名。[详细]

“北方巨刹”云居寺塔群探秘

   北京房山县西南40里,有奇峰一座,矗立于群山环抱的盆地中央。山腰常有白云缭绕,古名“白带山”;山坡多生莎题草,高可没膝,又名“莎题山”;山上有洞窟九座,闷藏石刻佛教大藏经版4196 片,已历千年,故又通称为“石经山”。[详细]

 

云居寺的前世今生

北京房山云居寺藏明《永乐北藏》

房山云居寺迎回佛祖肉身舍利接受观瞻

拥有1400年历史的云居寺藏经洞53载再开洞

相关博文

 

北京房山云居寺藏明《永乐北藏》

   佛教经典称“藏”,是“容纳收藏”之意。所谓“大藏”就是把一切经典汇集在一起的意思。《龙藏》是清代惟一也是中国最后一次官刻汉字大藏经。[详细]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