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静思书轩:聆听电影创作者的故事

2012年12月26日 08:29
来源:慈济基金会

心灵讲座结束后,参加民众与朱延平导演(右)合影。(摄影:林义雄 地点:慈济人文志业中心日期:2012年12月9日)

秀泰影城董事长廖冶德(左一)及知名导演朱延平(左二)、冯凯(左三)与电影的因缘。(摄影:林义雄 地点:慈济人文志业中心日期:2012年12月9日)

“三位如何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2012年12月9日下午,慈济人文志业中心静思书轩心灵讲座邀请了秀泰影城董事长廖冶德、知名导演朱延平及冯凯,在关渡慈济人文志业中心的大爱厅向现场听众民众畅谈如何“以诚传业”、“以爱传家”来投入一生的事业。 

因缘际会不同三个世代电影人

随着大爱电台节目主持人王永庆提出的问题,台下的民众一起进入三位电影人的心灵世界。

一头银发略显清瘦、已过七十岁的秀泰影城廖冶德董事长是“台湾典型的苦命人──从无到有,刻苦耐劳”的代表,在1960年左右台湾尚不富裕的年代里,从小家境不好的他,只能在画房学习认字,长大后辗转在板桥落脚并白手起家经营戏院。

只是当时经营电影院十分辛苦,他得自己踩三轮车做广告、自己动手洗厕所;直到万国戏院播放了《王哥、柳哥游台湾》,才兴起大家看电影的热潮,渐渐地也让他在电影界有了成就,并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同于廖董事长从经营戏院基层做起,朱延平导演则笑得开心地说:“踏入电影界压根是我想也不会想到的事!”朱导演自述,单亲的他因高中时期不学好,毕业后未能继续就学,而于兵役服完后,才考上了位于中影文化城旁的东吴大学外文系夜间部。

当时,朱导演只是因为单纯“崇拜偶像”,想就近看到女明星徐枫,便到了中影文化城打工,不仅当过临时演员扮演死尸,还当过场记,直到三十岁大五毕业前夕,他执导了第一部作品《小丑》,不仅成为他的代表作,也让他和电影从此分不开。

至于从电视剧导演跨行电影导演的冯凯,则因有位名制作人妈妈周游,让他自孩提时起即接触演蓺圈。冯导演四岁时就当了童星,开始演艺生涯,七岁演电视剧,九岁站上舞台,更于二十四岁时坐起导演椅,导了第一部戏《华西街风云》。

然而,后来即使拍了《飞龙在天》、《青龙好汉》等多档脍炙人口的八点档戏剧,许多人看到他,仍觉得他是因母而贵,让他无法完全肯自我;因此,他知道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路,于是带着太太自组公司,要向外界展现自己的能力。

面对挑战与失败人生逆转胜

人生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三位电影人如何面对挑战?

廖董事长也有经济拮据的时候,回想那一段时间,他说:“我虽然每天都很害怕轧三点半,但是跟友人借钱周转,我一定会告诉他什么时候还,诚信一定要有,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到现在我也常常告诫我的子女,不管做任何事一定要诚。”而“真”与“诚”正是他面对经济冲击与危机,仍能屹力不摇的原因。

“票房滑铁卢”是导演们最怕听的字眼,朱导演当然也不例外,因为成名的压力让他在每次电影上映之前,便害怕自己会失败,几乎已到了神经质的地步,“但是经过失败之后,真正地解析过自己,就是下次成功最好的良药,所以失败也不再那么痛苦。”他若有所思地说。

因为对创作失去感觉,冯凯导演因此“消失”在电视剧圈两年,从有感觉到直觉创作,沈寂的那一段时间后,他用没有人接触、也没有人想过的民俗技艺“阵头”为议题,为自己电影之路再出发,创造出难得的上亿票房。

“唯一知道人往高处走时一定要弯腰,这样能让我重新找到远大于票房的真实的感动!”常笑着自己天生反骨及对电影热爱,才能够有更多创作动力的冯导演,面对成功,更能看清自己。

讲座的最后,三位知名人士再次向台下民众强调,只有以“诚信”面对人、事、物,才能成就任何事,而且平时多做准备,机会来时则不流失。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慈济 静思书院 电影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